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念缺乏很好的理解,必定会阻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实。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带来了改革的理念,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组织、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多元的评价观三方面谈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相似文献   

2.
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改革传统课程、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辩证的学生观和科学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课程研究本身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经验,相对忽视了学生在此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通过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持的学生观,以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真正重视学生的地位,发挥学生应有的作用,使课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开发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计划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在课程管理体制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地方和学校很少有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权利和空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适当宽松的政策,不少地方和学校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兴趣。 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即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实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应明确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想走出困境,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政府放手让学校自己开发”的推进思路,采取政府部门辅助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关系。政府部门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当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协调者、指导者,履行好监管职能,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改革传统课程、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辩证的学生观和科学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想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冲破已有的不甚科学的课程意识的樊篱,形成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意识。本在分析目前我国广大教师已有的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课程意识,以及教师应如何构建这样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8.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兵 《教育探索》2002,(5):33-34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构建的系统性课程开发过程。具体言之,校本课程开发的建构包含以下方面:新的课程观的树立、校本课程能力的提高、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课程专家队伍的建设、课程资源的保障、个性化目标的追求等。  相似文献   

10.
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应具有主体观、全面观、发展观和基础观等教育理念及相应的素质;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是培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可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这种培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课程建设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严重的“离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偏离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初衷。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面向“三农”,设置、开发、实施适应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同时协调发展需要的课程,才能更好地全面提升农村劳勃力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崔颖 《成人教育》2009,29(9):47-48
课程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和微观教育实践的桥梁.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和创新教育.如何将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实践达成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首先改造传统的课程观,从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诸方面建构起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新型课程观.  相似文献   

13.
自主课程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和学校教育框架内,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与自由发展的课程。它是学生依据个人的状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与方式、自我评价与管理,以实现自我发展的个性化课程。自主课程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自主课程的构建向度体现在:价值向度是对自由、解放与人权的诉求;目标与功能向度是个性发展与个人化;内容向度是以个体发展为圆心;实施向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管理向度是自主决策、设计与评价。它是实现人类充分、自由发展和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种设想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Inherent in most school curricula is some sort of curriculum hierarchy—that is, an assumption that some school subject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othe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pistemological assumptions that underpin one such curriculum hierarchy, which I refer to a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hierarchy’. It is a pervasive and problematic idea which maintains that supposedly abstract school subjects, like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subjects associated with concrete experience, practicality and the body, such a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subjects. Drawing on Dewey, an alternative, non-hierarchical theory of curriculum will be proposed. Contrary to common misinterpretations of his ideas, it is argued that Dewey did not prioritise student interests over disciplinary content. Dewey proposed a curriculum grounded in authentic social problems that required students to draw simultaneously on knowledge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 an interconnected manner in order to work through such problems. Current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especially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English Baccalaureat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快角色转变;其次要调整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最后要结合当代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成果及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开展教学;同时还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新要求也对高师人文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目前,多数高师人文地理教学存在着诸如教育思想和观念较落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落后于新形式的要求、与中学地理教育脱节、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整体的全局性的改革等问题.因此,面向新课标的高师人文地理的教学,必须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体系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科方法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精神;尝试评价改革,打造具有地理素养的新时期高师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课程是一种制度化形式的课程,它是在特定制度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建构。学校课程制度变革是因更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而进行的,是基于学校课程发展需求的诱致性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课程变革基于学校课程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困境,内生路径与外生路径是我国学校课程制度生成与变革的主要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影响教师创造性课程实施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能有效地发现正式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对已制定的课程进行修改。然而,在实际课程实施中,据笔了解仍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课程实施所出现的问题,与传统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从我国传统化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对教师创造性的课程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高校全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显性课程的同时,隐性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隐性课程是在显性课程之外而包含于学校整体教育中的诸方面,如学校环境、组织制度、教学活动、文化心理等。本文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上,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期创造最优化的对外汉语教育环境,使留学生们尽可能缩短来华适应期,在学习、生活、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顺利过渡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共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现代社会对课程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表现为课程开发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对话的过程。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性面临来自公共性实现的前提、单一取向的课程开发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通过开放课程开发、觉醒教师和运用多种课程取向开发课程等措施来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部分高校广告专业课程设置背离了广告人才培养目标和广告人才市场需求,需要转变广告教育理念,科学构建广告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创造性、实践性”为核心理念,调整广告课程体系设置,大力培养学生的广告意识、市场意识和动手能力,强化广告实践课程,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