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育隐蔽课程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具有教育作用,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作用于校园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对策: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运作机制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规划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团队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金 《林区教学》2014,(2):101-103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国内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高校体育隐蔽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体育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基础。基于此,从体育设施、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长春市体育隐蔽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地剖析了长春市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长春市体育文化建设对策,以期为长春市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52-154
当前,世界上许多教育先进的国家都开展了体育隐蔽课程,而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展还相对落后,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邢台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要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绝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氛围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风气与传统;体育教师不能够在教学授课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将隐蔽课程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达到的效果相对也就有所欠缺,从而对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了积极的影响,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参与缺乏热情。就此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课程由体育显露课程和体育隐蔽课程构成,而体育隐蔽课程则由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两种内容构成,它既可能是种教育活动,也可能是种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由于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更多地展现在体育隐蔽课程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的讨论。本文在分析目前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念、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等基础之上,对体育隐蔽课程进行了诠释。同时分析了体育隐蔽课程发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些发学校体育教学中隐蔽课程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视角仅限于显性课程范围,对隐蔽课程关注不够,必须重视体育隐蔽课程的建构。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策略来建构体育隐蔽课程。  相似文献   

6.
唐劲虎  张鹏 《考试周刊》2015,(28):102-103
隐蔽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的影响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学体育课程主要注重显性课程,忽略隐蔽课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体育隐蔽课程的含义和实质,探索隐蔽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方式,旨在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学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西省体育隐蔽课程在中学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就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在中学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体育精神文化要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隐蔽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隐蔽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体育发展的隐蔽课程;结论认为要改变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现状,需确立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隐蔽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这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陕西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鲜明,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是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发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高校主管体育的领导、相关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问卷和访问调查,基本确定了陕西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工作计划、教材、师资队伍、学生和场地器械,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了 陕西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的分析研究,阐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发现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之间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地方.在方法上的重叠是体育隐蔽课程为实现课程目标所特别推从的手段.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研究对体育技能提高有着重要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制约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与资源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索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与资源的更快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调查问卷、教学实证、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推进陕西省高校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体育隐蔽性课程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要素,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中所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人格等。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介入到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隐蔽课程由精神文化要素和物质文化要素构成,一般包括教师人格、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体育制度、体育文化等。其公认定义为:"在学校体育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的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能否有效地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对它的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因此,对其设计进行深刻的剖析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它的本质功能,从而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国防生体育课程设置是融国防教育、军事体育和大学体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国防生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并成为是大学大体育观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促进与大学体育课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文化的相互协调发展。了解高校国防生体育课程设置,以及国防生体育课程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等基本情况,进行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相互借鉴,构建适应目前国防生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为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课隐蔽课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各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大多只涉及到体育显性课程,而忽视对体育课程研究的现象,本对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它与显性课程的区别及其教师在实施中的主导性等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得到同仁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构成。隐蔽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通过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的交互作用,把潜含在体育课中的具有理性层面的内涵显现出来,无疑会对体育课程产生一定的整合效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时代精神,就必须倡导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提倡健康与文化并重.加强高校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校体育教师需深入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理念内涵,对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心理学等体育文化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对体育健康和生存美学理论加以研究,运用体育文化传播手段来传承高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由王清玉、刘一民教授编写的《大学体育教程》一书,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剖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问题的基础上,从现象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研究视角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层分析和阐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改革的理论启示意义。研究认为:生活世界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身体运动感知和领悟,用内心体验和感悟体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来重新设计;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启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文化价值重建应倡导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真实对话,需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时比例,适当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整体课程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应注重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选择体育安全常识、生存技能训练等安全教育内容进入高校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哲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方面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阐释。研究认为:现象学理论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生活体验的实践价值;生存美学理论揭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和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关系;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强调运动文化传承在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