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稿八忌     
编辑审读作者来稿,须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其中最能影响书稿质量的有八个方面。如果在这八方面加以克服,或许就可以杜绝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一、切忌对作者盲目崇拜。一般来说,名家的书稿质量是高的,我们的出版社确实也应依赖一批各方面的专业名家的支持。但是,这不等于说任何一位作家,写出的任何一部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更不能保证每一位作家的书稿中不出现一点纰漏。处理书稿时,作家和编辑必须处于平等地位,或者可以说编辑应  相似文献   

2.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收到一份书稿的时候,编辑或助理编辑会给作者寄去一个申请书收条表格,或者编辑会给作者写一封正式照会。作者的名字、地址、书稿的名称、收到书稿的日期、页数和接收书稿的编辑的姓名的首字母都会被被输入两份登记卡片,一份作为主文件,另一份为出版社编辑归档所用。此外,卡片上还要记录书稿的情况、读者的姓名和已付费用等项目。准备一本书的文件档案和一份“作者和书稿调查表”。标有作者姓名、书稿题目和收到稿件日期的书稿就这样被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3.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转企改制之后,未来出版社的企业化生存之道,我们最需要迈过去“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作经纪人“生财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书稿档案是出版社的历史财富。一份完整的书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书稿出版合同书、作者简历表、书稿列选单、书稿外审材料、出版社审读报告、编辑加工报告、出版社复审终审报告、校对记录、编辑与作者来往信件、出版社支付作者稿酬的计算单和通知单等。书稿档案中的每一内容,都直接源于出版,是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的方方面面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出版社历史的宝贵材料,是印证出版的各类著作的可靠依据。书稿档案与其它档案一样,它的服务性、公益性不可能直接体现于档案部门本身,而是包含在广大档案利用者的获益当中。一、书稿档案是出…  相似文献   

6.
一本或一套好书的出版,人们常常称赞编辑有见识有眼力,这丝毫不是过誉。当然,在作品中凝聚着作者的无数心血;而编辑的精心筹划和辛勤劳动,决定着一本书的命运,是人所共知的。在识别人才中,要有伯乐的眼力,而在识别书稿的优劣中,同样应有伯乐的眼力。编辑的战略观,正是编辑知识广博、观察锐敏的根本表现,也是编辑运筹帷幄、决策书稿才能的表现。提到战略观,有人可能提出异议。例如认为“编辑编书稿,讲什么战略观”,“总编辑可管战略,编辑管策略就行了”。把战略和策略分割开来,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战  相似文献   

7.
某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为了攫取一部书稿到手,明知作者早已与一家兄弟出版社基本谈妥,双方都已按口头协定开展工作,他竟秘密地插手进去,向作者许以“满意的条件”,迅速签订了合同。在另一方面,作者亦干得相当合拍,一面签订合同,一面同原口头成交的出版社虚与委蛇,密不透风。直至有关部门发现两家出版社上报同一选题为同一作者而提出询问时,秘密交易的帷幕才被揭开。不料此时幕后人物亮相,竟振振有词地声称向作者组稿是“理所当然”,是“竞争”云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据传闻,这类事还曾多处发生)?为什么这几位编辑、作者对此非但不以为非,竟然还洋洋得意,冠以“竞争”的美名?  相似文献   

8.
书稿的“三审制”,是出版社编辑人员熟知的项制度.从50年代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关于“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以来,一直为出版界所重视,并坚持至今,实践证明,出版社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计算机日益普及,作者向出版社交稿采用电子书稿形式的情况日益增多;这对编辑人员和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电子书稿交出版社后并未得到很好利用,除了有编辑对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的原因之外,多数情况是原稿不符合出版内容规范和技术要求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电子书稿提出规范性要求。基于近年来多部电子书稿的实践,本文总结出几条电子书稿交稿的基本要求,提出来讨论。 鉴于目前出版社的纸媒体图书出版仍以纸面书稿为其主要工作对象和依据,审读、编辑加工、排版和校对等环节,以及作者校改、质量检查时,均以纸面书稿为依据。要求作者在提供电子书稿时,必须同时提供纸面打印稿,并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某作者的一部著作,最早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组约的。时隔不久,某出版社以优厚的稿酬和其他物质条件为钓饵,硬把这部著作从山西“钓”走了。类似这种一家出版社从另一家出版社手里“抢”走书稿的实例,笔者在近几年的编辑生涯中,耳闻目睹已非一次。此种手段,实在是不足效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的选题和书稿,是出版高质量的图书的前提和基础。而高质量的书稿,首先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因此,处理好编辑(出版者)同作者的关系,对出版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在制定选题组约书稿过程中的双向选择关系 根据图书选题的来源不同,编辑与作者在选择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即谁居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目前图书选题的主要来源大体有三类:一是出版社或编辑策划设计选题;二是作者自投稿;三是某些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通过版权贸易,转让、洽谈等取得书稿等。不论书稿的来源是什么形式,如果从选题产生的源头来看,不外就两种形式。一是由编辑在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提出题目和写作目的,确定出稿的大致内容,拟出写作大纲、书稿体例以及写作计划等,再物色选择合适的作者来撰写创作。或者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一起制定写作大纲和写作计划。有时要组织一个强大的作者阵容,组成编委会和编写组。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设计的选题,能体现编辑(出版社)的意图、编辑思想,有明确的要求,一般质量较高。在这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医学图书出版这一块来看,因医学专业出版社较少,而由于种种原因,急于出书的队伍庞大,这就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许多出版社基本上是“守株待兔”,坐等涌至而来的作者自己的选题,造成选题积压。编辑整天忙于加工书稿,无暇顾及选题之事,更谈不上走出去,了解市场,寻找作者...  相似文献   

13.
二、创造经典,打造个性团队 的确,编辑应该关注经典,关注名家。然而,经典与名家并非生来就是经典与名家。除了传统的经典、名家之外,经典要靠作者与编辑共同来打造,名家则要靠编辑从普通的作者中来挖掘。因此,出版社要舍得花本钱努力为编辑与作者搭建很好的沟通平台,让编辑从自己的作者队伍中发现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把他们的作品锻造成为经典,把他们塑造成为名家;反过来;这些名家又可以为出版社创造更好的效益,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出版社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4.
书稿的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辑加工在出版社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编辑加工,是指书稿经过审查,已被批准采用,并且由作者完成修改、加工任务以后,出编辑人员进行的加工整理工作。有人主张,加工私整理具有不同的含义:“加工”是指实质性的改动;“整理”是指纯技术性的处理。这个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二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出版社的编辑收到作者寄来的稿件也往往是装有Word文档的磁盘或一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编辑可以使用Word软件直接对这种电子文本进行编辑加工 ,甚至能达到“编校合一”的目的。本文谈谈文字处理软件Word在图书编辑加工方面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替换”功能做统一性处理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的时候 ,肯定要注意一个统一性问题 ,包括表达方式和名词术语等。如 ,书稿中常常有“其他”、“其它”等词语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 ,一般都会统一成“其他”或“其它” ;有“输入 /输出”、“输入、输出”等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沈喜阳 《出版参考》2015,(18):54-55
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是编辑为作者书稿“加分”的过程,这也是编辑这个职业存在的重要理由.在书稿的立项、内容、体例、装帧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正体现出编辑的眼光和水准.“加分”越多,编辑的“含金量”则越大.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常提及“教学相长”,而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则存在作者和编辑良性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完善书稿的“编作相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大学教师转来的,这部分人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转变过程,如何完成这一转变呢? 一、教师与编辑的差别 教师与编辑,这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两者之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首先,教师与编辑担负的任务不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被教育的对象,还通过科研手段,在某一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把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编辑的任务是:对作者的书稿进行全面、系统地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正式出版的要求,同时按照出版意图,组织作者完成指定书稿的编写,即“组稿”。  相似文献   

18.
安华 《出版经济》2003,(12):47-49
美国出版社向作者或著作经纪人联系洽谈购买书稿,一旦确认接受某本书稿以后,双方就要考虑如何签订购买合同.一般都是由出版社的组稿编辑参照出版社的合同样本,先草拟一份合同初稿,征求作者或著作经纪人的意见,双方协商修改一致同意后,经出版社领导批准签约.  相似文献   

19.
1出版社的书稿可以不是经过编辑的策划而来,却必定是经过编辑的审读而来,必定要经过编辑的案头加工以及书籍整体形态设计方可成其为出版物。无论那书稿是怎样的稀世之珍,稀世之珍离不开抱璞之人,审读的编辑便要随时准备立抱璞之功;无论那作者是何等的智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加工的编  相似文献   

20.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