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2.
3月16日凌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同志不幸去世。3月17日上午,当人们翻开报纸时,一篇描写王任重同志最后几天生活的通讯《最后的时刻》已赫然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篇通讯出手之快,使许多新闻界同行为新华社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折服。 3月16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采访的记者到全国政协机关取会议文件时,得知王任重同志已于当日凌晨去世,于是首先通过电话向新华社发回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在回驻地送文件的途中,又议论起正在主持政协工作的王任重同志在政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我上培优班的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界也认为是把新闻写活了。事实上,这种记者的模拟式采访并不新颖,如果回头看看去年的《记者贩菜记》,你就会发现它们如出一辙。为何这种报道形式常用常新,屡试不爽呢?因为它可以把不确定的新闻五要素成功地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5.
没想到,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前的一条轰动人心的消息竟是来自湖南的:湖南的14名体育记者骑自行车从长沙出发,历时14天,驱车近900公里抵达广州采访六运会。这一赋有行业色彩的壮举,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的美谈。不仅湖南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了这一活动,新华社、沈阳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的广播电视台及香港的《东方日报》也都纷纷作了报道。这14名体育记者来自首都驻湘新闻单位和湖南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周报记者如何同其他传媒的记者进行较量?我的体会是,只要在采写新闻时打破常规思维方式的束缚,周报记者依然可以在新闻竞争中一争高低。仅以91和912两年为例,我累计发表在《青年报》、《生活周刊》上的新闻稿为176篇,其中有42篇刊出后,被中央及省市级报纸电台转摘(播),另有11篇稿件在《青年报》和《生活周刊》上发表后,引起新闻界普遍关注。如去年12月11日,我发表在《青年报》上的《数十项专利成果被外商买走》一文,新华通讯社一位高级记者看后,即找上门来找我细谈。很快这篇新闻被新华社看好,作为新华社发稿,于今年2月7日同时出现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等多家中央级报纸头版上。这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将新华社发出的《外商争购上海专利技术》一稿,列为头条新闻播出。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由中宣部新闻局召开的全国部分新闻专业期刊座谈会,5月8日至10日在广州南方日报社举行。会议的议题是结合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如何进一步办好新闻专业期刊,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新闻界更好地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新华社《中国记者》、中央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邯钢经验的热潮。而湖北省学习邯钢经验自有独到之处,显得尤为真切。形成这一格局的“爆发点”,是《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采写的报道《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载8月23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这篇报道一发表,立即引起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省内新闻界的普遍关注。之后,《湖北日报》开辟专栏,就《话题》展开讨论。在20多天时间里,发表讨论文章10期,报社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高层次的讨论会,省委书记贾志杰为此发表了6000多字的书面发言。报道和讨论的影响,在湖北新闻界是多年来少见的。 为什么一篇报道能有这么大的引发力?因为它切中了湖北问题的要害。这是省委想解决湖北问题而寻求一个突破口的需要,是记者开拓深层次报道的一种探求,也是读者喜欢报纸说真话、讲直话的需求。总之,符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所讲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5月8日至10日,中宣部新闻局在广州南方日报社召开了全国部分新闻专业期刊座谈会。会议的议题是结合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如何进一步办好新闻专业期刊,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新闻界更好地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 新华社《中国记者》、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工人日报《新闻三昧》、人民铁道报《报林求索》、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上海《新闻记者》、浙江《新闻实践》、广东《岭南新闻探索》、湖北《新闻前哨》、四川《新闻界》、陕西《新闻知识》、辽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评论》(ARJ)10月10-16日这一期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值得一读:《共同的记忆缺失》,报道了当前美国大选中,小布什的搭档──当年的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进行的竞选活动。文章提醒美国新闻界不要忘记,当年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波斯湾战争的时候,切尼是国防部长,他对新闻界报道战争横加干涉,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另一篇题为《提问人》,讲述约翰·沙瓦斯基怎样从一个专门采写调查性新闻的记者成为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访谈艺术的权威人士。文章援引了约翰·沙瓦斯基的研究结论:新闻记者经常会提出错误的问题;《保持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首次举办的1989—1990年新闻论文有奖征文活动,受到新闻界的支持和重视。1990年11月3日,征文评奖揭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第二天都刊登了新华社为此播发的消息,《新闻出版报》稍后也做了报道。首都有的新闻单位领导同志说,“这是一件好事”,“一件大有意义的事”。这对本刊和各地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的同行们都是一种鼓励。这次征文活动历时一年(1989年7月1日——1990年8月30日),收到应征论文200余篇。从最后评出的九篇获奖论文的作者看,在中央、省、地三级新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于8月中旬在哈尔滨召开了首届短新闻研讨会。为期5天的研讨会开得别开生面: ——会议开幕式是和新华社77名中青年记者合写的《短新闻选萃》一书的首发式同时进行的,显示了倡导短新闻的决心; ——来自总社和国内各分社的与会人员,都宣读了各自的短新闻论文,每篇不超过3000字。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也不例外,他的论文题目是《短新闻的两重境界》; ——与会的部分年轻记者身体力行,利用会议间隙深入街头巷尾,竞相采写现场短新闻。《哈尔滨日报》为此开辟了“新华社记者笔下的哈尔滨”专栏;  相似文献   

17.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的工作是写新闻,然而采访、写作之余,却要准备着和人打官司,这似乎也应是八十年代的记者所必备的心理素质。“非其好为也,是不得已也”。你在前边写了新闻,别人在后边就要控告你,你能安生得了么?当然,这些引起纠缠的新闻,多半是由枇评稿件而起,倘若多系吹捧之词,自然没有这许多官司,可是记者的良心不也岌岌可危了么? 前不久,《北京晚报》的一篇报道就引来一场官司,成为新闻界内的一桩大新闻。《北京晚报》的一则300字的《飞蝇聚车间,杂物堆墙角——信远斋饮料厂被罚款》的报道,竟被该厂厂长列举出8处失  相似文献   

19.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2月的一天,为新生的《中国记者》准备的20多个封面在新华社社长办公室的地面上一字排开,社长穆青,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郭超人等同志及编辑部的几位编缉围在那里,热烈地讨论着…… 1987年1月,经过两期试刊,由《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三刊合并而成的《中国记者》正式面世。 这一年,我国新闻采编人员已达70700人,报纸2191家、电台213家、电视台220家。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流勇进,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的报道及其自身发展呈现出鲜明时代特色,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