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痖弦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他把东方传统的文化精神和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紧密结合,创作出具有西方现代审美风格的纯正汉语诗。他的《深渊》是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深反思,也是对日益丧失掉社会精英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的痛苦揭示。诗中使用意象和戏剧化因素来将情感客观化,尤其是"太阳"这一意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在炫目的超现实主义技巧背后,表现的是诗人最为深沉的情感和隐忧,体现了举重若轻含蓄蕴藉的诗美。  相似文献   

2.
如果从20世纪美国推出一位民族诗人的话,那就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该文从语言、风格以及主题对他的几首哲理诗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展示其诗中蕴含的真理、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诗的排列形式是诗最重要的形式特质之一,具象诗是最重视诗的视觉效果的诗体,能够采用非语言形式起到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受到二十世纪现代诗人的高度重视。威廉斯和肯明斯是英语具象诗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威廉斯只是对传统诗形作了不违背诗歌规则和语言规则的改良,肯明斯颠覆了已有的诗歌秩序和语法规则,将具象诗创作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语言想象,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普拉斯的诗《隐喻》展示了诗人娴熟的语言技巧,蕴含丰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心理分析能力。从语义、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分析该诗不足以剖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心理过程。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怀孕是旅程、怀孕是负累、怀孕是张力这三个概念隐喻进行科学的认知分析,意在说明隐喻既是诗人对怀孕的一种认知,也是其阐述观点的特殊工具,更体现了诗人对价值观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功能,对文体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以该语法为理论基础,对英国诗人雪莱《爱的哲学》一诗作出新的赏析,并从中体会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诗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其诗《扫烟囱的小孩》中使用了特点鲜明的音韵节奏手段,主要体现在韵式的安排、重要音节的重复和诗行音长的变化三方面.这些手段的使用深化了诗的主题,突出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分析该诗的这些特点有益于对它的赏析和翻译.  相似文献   

7.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象征主义在诗中的运用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极妙地道出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写作风格上,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旧瓶装新酒"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文本表层的"情爱/婚恋"与"痴/痴情"主题的叙事圈套之下,交织着对现实秩序的再现与解构,对科举的热衷与批判的深层主题悖论。正是表层叙事圈套与深层主题悖论之间的张力和多层意蕴的交织,构成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描写了上流社会中一个庸碌的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该诗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表现了这个男子的意识流动和精神状态。诗人通过他的胆小懦弱,彷徨无助的悲哀心理展现了现代人的挫败感和异化感。诗人运用隐喻体现了该诗的诗歌功能,而读者可以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解读主题。  相似文献   

11.
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相似文献   

12.
悖论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就其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悖论有同一诗行中的悖论、同一诗节之间的悖论、同一首诗中的悖论。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悖论呈现了生存与死亡、孤立与联系、无序与秩序以及欢欣与惆怅等文化意蕴。悖论使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精确。弗罗斯特的诗歌往往充满普遍真理的光辉,而悖论是展现弗罗斯特的真知灼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The Road Not Taken is one of the beautiful poems written by Robert Frost,a famous American poet. The conception of the poem is very skillful,though its language is simple and natural. The poet enjoys applying ordinary content,concise and modest lines to display his profound thought and philosophy,which is his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theme of the poem by explaining the content and reveal the poet's implication toward life.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补墙》中充斥着许多不同的对立元素,如补墙与拆墙的对立,叙述者和邻居思想上的对立以及叙述者行为和心理的对立。这些对立元素的描写,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动,主题更鲜明,也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了诗人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5.
《未选之路》是20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首小诗几乎家喻户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于平实中见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可谓独具匠心。运用文体学理论,可以对本诗的格律,用词,句法,重复等方面予以分析,总结出其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弗罗斯特被誉为新英格兰的乡村诗人。他从乡村汲取创作灵感,以普通农民生活和乡村自然风光为诗歌素材。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富有浓郁乡村特色,展示了R.弗罗斯特炽热的新英格兰乡村情怀。  相似文献   

18.
"偏离"是英语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平常语言的巧妙性使用。一首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偏离"的数量。文章从文体学偏离的角度对弗罗斯特诗歌《雪夜林边小驻》中音韵特征,词汇语法,语义关系,修辞手法等进行了分析,旨在引领读者从语言"偏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欣赏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清新隽永,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深意,发人深省。石头就是这样的一种意象。在弗洛斯特的诗歌中,石头象征着一种矛盾与孤独,反映了现代人的彷徨与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