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中国抗战打乱日本既定的战略计划的角度,论证苏联能避免东线作战,继而能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取决于中国抗战,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却反过来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抗战。目的在于说明苏联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给国际外交往来带来消极的阴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苏联为防止日本进攻,避免东线战争,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本文试从中国抗战牵制大量日本陆军主力而改变日本战略目标;日本本身不可克服的军事物资和战略物资的弱点;苏联不断努力的和平外交及其远东战略防御能力的加强等三方面,论述太平洋战争前日本不可能北进侵苏,苏联没必要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背景及原因,指出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除了其对中国正义事业支持的国际主义出发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阻止日本“北进”计划的实施,避免苏联在“二战”中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由于苏联“灵活外交”具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才会有苏联后来不顾外交信义,与日本签订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苏日中立条约》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4.
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在莫斯科签订了有效期为5年的《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一时震惊中外。该条约的正文共4条,其主要内容是:维持彼此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第三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严守中立。同时,条约还另附有一项共同宣言:“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史学界历来认为这一条约“是我国外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背景及原因,指出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除了其对中国正义事业支持的国际主义出发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阻止日本“北进”计划的实施,避免苏联在“二战”中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由于苏联“灵活外交、具有民族利已主义的一面,才会有苏联后来不顾外交信义,与日本签订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苏日中立条约》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6.
二次大战期间,苏日之间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是两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两国在战时一段时间内避免两线作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条约签订的动机,谈判的中心议题乃至条约的内容而言。都是围绕着中国问题展开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日中立条约的作用与意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在莫斯科签订了一项中立条约。它的正文共四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双方维护彼此间和平友好互不侵犯; 二、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一国或数国的军事行动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期间应守中立; 三、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可自行延长; 四、条约应速批准,尽速在东京交换批准书。在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同时,苏日双方代表还签署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共同宣言:“苏联保证尊重满州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  相似文献   

8.
《苏日中立条约》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作为二战期间苏日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使苏日双方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但从苏日双方签约的动机、谈判的中心议题乃至条约的内容看,都是围绕着中国问题而展开的。《苏日中立条约》是日苏双方牺牲中国利益、干涉中国主权而达成的交易,而且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于《苏日中立条约》的研究,后人大多从后来者的身份去忖度,而少有从当时人看当时事的角度去研究。《申报》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对《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前后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然而却并不像一般所想象的那样对这一条约大加挞伐,只是对这一事件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追踪报道和较为中性的评论。这应与当时《申报》顾全大局,配合政府安抚民心以维持政府与苏联的相对友好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围绕着日本侵华,中日苏出现了复杂的小三角关系。中国政府为了抗日,一面不断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得到苏联的有力援助;一面独力抗击日本侵略,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日本梦想速战速决灭亡中国,当中间突破成为永远的笑话之后,为了南进北翼的安全,改变初衷与苏修好。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时刻,苏联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41年,中日战争僵持之际,苏、日两国于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民众也没有置之度外,纷纷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民众舆论的配合下,中国政府经过交涉,终于弄清了苏联签约的真正意图,明确了以后的外交方向.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侵略与扩张为中苏两国关系缓和提供了契机,苏联基于自身利益给予中国以较大援助,并在避免中国内战方面发挥了客观上的作用。但苏日两国签订的中立条约损害中国利益,是两国关系的倒退。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中苏关系日渐向好。  相似文献   

13.
熊银忠 《中学历史教学》2006,(1):35-37,68,69
[专题解读] 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1844年,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这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小平寺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伪装中立进行调停,实则联合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客观上纵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两国合作进行了反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斗争;“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翔实的史料,叙述了抗战前期中国政府求援无门的情况下,苏联在政治上声援中国抗日,物质上雪里送炭,还派遣志愿人员来华参战,并促成维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日本订立《苏日中立条约》给中苏关系蒙上了阴影。这种变化对认识当今的国际关系,仍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16.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苏联同英、法、美一样,都对纵容和鼓励法西斯侵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苏联也应包括在绥靖政策推行国之列。苏联绥靖政策包括对日绥靖政策和对德绥靖政策。对日绥靖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顶峰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德绥靖开始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40年苏联对德绥靖达到顶峰,在舆论上、行动上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但顶峰之时也是它该悄悄收场的时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对德绥靖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绥靖政策四个字与英法美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此笔者拟对 1931~ 194 5年苏日关系作一粗浅的分析 ,来说明苏联在远东执行的绥靖政策本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苏联对此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 ,谴责日本侵略的同时 ,又宣称对“九·一八”事变持中立的态度 ,以换取日本在中东铁路上对苏联的支持。 1931年底到 1933年初 ,多次希望同日本签定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遭拒绝。1932年 3月 ,日本一手策划成立了伪满洲国 ,当时以英法为首的国联对伪满洲国没有给予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承认 ,而苏联政府视国际法之不存 ,竟然同“满洲国…  相似文献   

18.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除了“西进”的侧翼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纳粹德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当时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正在同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暗中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不欢而散。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联的国土上又不断地制造事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为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备战的时间,但对苏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39年8月23日,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28日,两国又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条约》(本文把这两个条约合称为《苏德条约》).苏德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并为俄国赢得了二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是,苏德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恶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全面肯定或基本否定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所披露的大量史料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为标界,在此约之前的苏联对华政策遵循了国际主义原则,而在此约之后则逐步推行了一条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二战期间的这种中苏关系直接影响到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