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目的:对新一届国家射箭集训队运动员在不同训练负荷状态下脑电超慢涨落图SET及其脑电复杂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训练负荷对优秀射箭运动员大脑机能产生影响的特点,为提高射箭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1)在射箭训练中,负荷量的增加并不能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训练效益,因此,负荷量安排应在合理的区间内进行波动式的设置。同时,射箭运动员LL-HLI阶段与LL-LLI阶段额区β频段功率值有显著差异,快速放电的强度增加会导致能量消耗加大,其中枢神经虽然兴奋性得到提高,却更容易出现疲劳。2)在LL-LLI阶段运动员6种神经递质水平呈"飞燕型"分布,与正常人脑电超慢涨落图分布并无差异。在HL-LLI阶段,一方面,作为人体的内源性活性物质的运动员脑内5羟色氨(5-HT)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这一阶段脑内多巴胺(DA)水平则较LL-LLI阶段有所下降。3)不论是HL-LLI阶段,还是LL-HLI阶段,运动员脑电复杂度均出现下降趋势,虽然两阶段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LL-LLI阶段,均有运动员处于中枢疲劳状态,并且两个阶段出现中枢疲劳现象的运动员人数呈上升趋势,提示应该在强调运动训练科学性的同时,也需要对训练后的恢复更加重视,科学训练与科学恢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以24名气手枪运动员无负荷安静状态与有负荷实弹射击状态之间特定脑区脑电复杂度参数为研究对象,将2种状态下以及优劣成绩环值下 运动员顶、枕区大脑生理状态出现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优秀气手枪运动员负荷状态下作为躯体感觉中枢与视觉中枢的大脑顶、枕区机能变化 特点。研究表明:(1)气手枪运动员特定脑区脑电复杂度在不同状态下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而长期的专项训练使得高水平运动员大脑中枢神经已产 生一定的适应性,对视觉的依赖性少于普通运动员;(2)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在射击过程中的瞄准击发阶段与两弹间歇阶段顶枕区脑电复杂度变化 趋势是不同的,这有可能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抗干扰能力相关;(3)在实弹射击环境下,气手枪运动员高环值与远弹之间特定脑 区脑电复杂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视觉信息加工参与产生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运动员大脑顶区(手指在大脑皮 层的投射区)的脑电复杂度在击发阶段显著降低与射击成绩的好坏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冬训期间脑机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冬训期间不同阶段脑电图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冬训期间不同阶段射箭运动员大脑机能变化的特点,为科学训练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专项负荷训练课后,射箭运动员顶枕区双侧α频段脑电功率值有下降趋势,而中央回双侧β频段脑电功率值有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专项训练课对运动员中枢机能有较显著的影响;冬训期间大负荷量低强度专项训练阶段,射箭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会由兴奋转向抑制;在冬训期间小负荷量高强度专项训练阶段,由于训练的负荷强度增加以及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随之增高;优秀射箭运动员中枢机能的各项脑电指标波动范围较大,存在个体差异.在建立优秀射箭运动员冬训期间主要脑电指标评价参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重点运动员个性化参照标准,以便更好地用于训练监控.  相似文献   

4.
利用脑电超慢涨落技术(SET)对射击、射箭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超慢涨落图信号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与普通人相比,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全脑多巴胺的平均激活水平低于普通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具体到各脑区,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右侧的额区、运动区及顶区。在这些脑区中,普通人的值均高于运动员。(2)优秀的射击、射箭运动员与一般的射击、射箭运动员相比,他们的全脑各神经递质的平均激活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对各脑区各递质的激活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INH在大脑的左侧额区、5-HT在左侧后颞区、Ach在左侧顶区、DA在右侧枕区及左侧后颞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NE在左侧顶区、EXE在右侧顶区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对步枪、飞碟、手枪、移动靶及射箭五个项目运动员的全脑各神经递质平均激活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各项目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对各脑区各递质的对比分析发现,INH、5-HT、EXE、NE的激活水平在右侧顶区、左、右颞区、右枕区,不同项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脑电超慢涨落技术和《中国射击运动员恢复—应激问卷》对夏训不同训练负荷前后,上海移动靶运动员安静状态下脑电超慢信号系统(尤其是神经递质信息)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夏训不同训练阶段,移动靶运动员全脑神经递质的平均激活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从各脑区各递质的变化来看,INH在左前颞的激活水平有显著性变化,夏训前的值均低于上量两周后及上强度一周后的值。ACh在左顶叶区有显著性变化,夏训前的值高于上强度训练后的值。INH在左前颞的激活水平有显著性变化,夏训前的值高于上量两周后的值。在夏训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的休息受干扰和睡眠质量两个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夏训前相比,上强度训练一周后的休息受干扰分量表值高于夏训前的值。上量训练两周后的睡眠质量分量表值低于夏训前的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状态下速滑运动员肌酸激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报告了我国速滑运动员不同状态下体内CK活性值。文章指出,运动员安静状态时CK值应采用两个值来表示。其一是训练后第二天清晨取血的测定值,其二是训练后让运动员在无体力负荷状态下充分休息2~3天取血的测定值。通过追踪测定运动员在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后体内CK活性的变化及恢复情况,文章指出,CK活性值的变化可作为评价速滑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训练后恢复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安静状态、运动表象、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和恢复期的脑电信号,对我国14名健将级优秀女子射箭选手的赛前脑电地形图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赛前女子优秀射箭运动员的大脑应激水平提高,大脑的唤醒水平较高,注意力集中程度高,表现出中枢神经适应专项要求的调节能力较强,说明赛前运动员专项能力较强。同时提示:我国优秀女子射箭运动员神经系统承受长时间的负荷训练和比赛的耐受力略有欠缺。  相似文献   

8.
以24名国家射箭集训队优秀射箭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引入脑电非线性分析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运用脑波诱导技术探讨国家射箭集训队运动员备战第17届亚运会不同训练阶段中枢机能变化的规律。对24名被试运动员亚运会选拔赛前不同训练阶段的脑电实时测试表明:亚运会选拔赛前的3个训练阶段测试中,冬训中期的顶枕区α频段功率值较冬训开始和亚运会选拔赛前2个训练阶段显著降低(P<0.05);冬训中期运动员5-HT水平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DA水平则有所下降(P<0.05);冬训中期及亚运会选拔赛前阶段,被试运动员脑电非线性参数均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上述2阶段Lempel-Ziv复杂度均显著低于冬训开始阶段(P<0.05)。对最终参赛的8名运动员脑波诱导训练后脑电测试结果显示:8名参赛运动员综合放松度测试值始终呈上升趋势;脑内DA平均值有所提高,5-HT平均值则出现下降,脑电Lempel-Ziv复杂度平均值上升;8名运动员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SAS得分和SCL-90总分在30天的脑波诱导训练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表明:(1)国家射箭集训队在亚运会选拔赛前不同训练阶段中脑电非线性参数的变化与其训练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变化有关;(2)国家射箭集训队运动员大脑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在亚运会选拔赛前的变化最为明显;(3)脑波诱导训练在改善备战亚运会的8名国家射箭队运动员大脑中枢机能与大脑高级功能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持续大负荷状态和机能下降时运动员某些感受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训练现场监测方法,测试运动员在持续大负荷和机能下降状态时肌肉用力感、上肢多关节联动动觉准确性、重量辨别、腕关节动觉准确性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4项感受性指标在持续大负荷状态下较安静状态和机能下降时有提高。不同的感受性指标之间在持续大负荷后的提高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重量辨别在持续大负荷与安静和机能下降状态之间、上肢多关节联动动觉准确性在持续大负荷与安静状态、用力感在持续大负荷和机能下降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而腕关节动觉准确性在持续大负荷与安静和机能下降状态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显示了在持续大负荷状态下不同性质感受性的变化在总体是提高趋势的同时具有非均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优秀气步枪运动员不同状态下大脑顶枕区脑电变化特征,以期为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气步枪项目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测与训练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以及理论参考依据。采用脑电信号采集设备对24名优秀气步枪运动员在不同状态下大脑的左右顶区、枕区4个位置(P3、P4、O1、O2)脑电信号进行数据采集与复杂度分析。研究结论:(1)优秀步枪射击运动员脑电波α、β频段参数的变化与以往其他项目运动员不同状态下脑电变化规律一致,因而这2个频段的脑电参数可作为对不同训练状态进行评估的手段之一;(2)不同运动等级组别气步枪运动员实射状态下的大脑唤醒水平具有一定差异,表明其长期的专业射击训练有可能对运动员大脑唤醒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3)在实弹射击状态下,高环值与低环值成绩之间的差异可能与运动员顶区中枢神经放电的有序程度有一定关系,视觉信息的参与则不是影响运动员成绩高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部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为动态掌握训练强度、调整训练计划、进一步指导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大强度训练后即刻Hb值、T值与安静值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次日晨起值明显恢复,与安静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即刻CK值、BU值与安静值相比显著升高(P<0.05),次日晨值有明显恢复,但仍显著高于安静值(P<0.05)。  相似文献   

12.
We assesse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modulation through changes 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an archery competition as well as archery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novice and experienced adolescent archers. Seven novice (age 14.0 ± 8.5 years, body mass index 22.9 ± 4.3 kg · m(-2), training experience 0.4 ± 0.3 years) and ten experienced archers (age 16.5 ± 10.3 years, body mass index 22.4 ± 3.1 kg · m(-2), training experience 4.1 ± 0.9 years) volunteered. Using beat-by-beat heart rate monitor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as measured for 20 s before each arrow shot during two rounds of competition. We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novices, experienced adolescent archers: (i) take more time per shot; (ii) have a higher low frequency band, square root of the mean of squ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successive R-R intervals (i.e. the time elapsing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R waves in the electrocardiogram), and percentage of successive normal-to-normal intervals greater than 50 ms; and (iii) demonstrate an increase in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compared with pre-competition values. We propose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enced archers are appropriate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during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大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一般有氧训练(AT)2种训练方法的神经-免疫应答特征差异。方法:以8名一线男子皮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HIIT和AT各进行2周训练,每周9节训练课,训练量基本保持一致;对两种训练方法前、后的测定指标进行比较。分别在HIIT和AT前、后次日晨6:30安静状态下进行仰卧位短时程5 min心率变异性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即刻空腹安静状态下取肘静脉血,用于测量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儿茶酚胺。结果:2周训练后,AT组和HIIT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间期的差值标准差(SDSD)和频域指标总功率(TP)、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均有不同幅度变化,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且AT组和HIIT组间无交互效应;AT组T%、CD8+%和HIIT组B%、CD4+%、CD4+/CD8+均有显著差异,且AT组和HIIT组间B%、CD4+%、CD8+%和CD4+/CD8+有显著交互效应;AT组和HIIT组ADR、NE有不同幅度变化,但均无统计学差异;AT组和HIIT组间NE有显著交互效应。结论:与AT相比,HIIT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更大,但两者对神经系统影响均较小。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进行HIIT后,建议及时通过饮食、营养品等手段进行干预,避免运动员出现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8,29(2):69-72
研究目的为根据女运动员的生理周期和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训练负荷。在小周期的疲劳和恢复的监控过程中,建立了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和免疫球蛋白的调整周、强度周、总平均值、个人最高均值和个人最低均值参考系。选择大强度负荷期和调整期中清晨定期测试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建立了运动员安静值和大强度负荷的均值;同时,通过3个月的基础体温检测,确定运动员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监测过程中,得到运动员调整周、强度周CK和BU最高均值和最低均值;大负荷训练可使红细胞(RBC)、血色素(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下降,WBC、IgG、IgA水平有所下降,血清睾酮下降明显。从而得出结论:训练中应充分注意到女运动员体能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运动量;运用机能监控多指标综合纵向研究,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结果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和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计划的制定,使其遵循机体机能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实证评价,探讨竞速运动项目训练负荷主观感知疲劳评价(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SRPE)的有效性,并证明训练因素[心率(HR)、训练压力分数(TSS)、训练刺激量(TRIMP)、代谢当量(MET)、能量消耗(EE)]与非训练因素(自感疲劳、压力等级、睡眠质量、肌肉酸痛、训练积极性)对训练负荷量(SRPETL)的影响作用。方法:10名优秀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均为男性),测试开始前1周均未进行过大强度运动。运用SRPE、心率计(Garmin佳明HRM-tri)、码表(Garmin佳明edge 200)、身心恢复测试量表等对42天的高原训练负荷进行测试。内部负荷采用SRPE-TL、ETRIMP、ETRIMP、%HRmax表示,外部负荷采用TSS、MET、EE表示。结果:平均每周的SRPE-TL为5 300±1 512 AU。训练单调性(TM)为2.22±0.81 AU,训练应激(TS)为12 766±1 334 AU。SRPE-TL与各测试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0.8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TRIMP、TSS、自感疲劳、肌肉酸痛和压力等级可以解释SRPE-TL 71.8%的变异程度(Y=453.12+2.99 ETRIMP+1.20 TSS-114.81自感疲劳-111.30肌肉酸痛+85.81压力等级)。结论:SRPE是评价竞速项目训练负荷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SRPETL是一个全域性指标,且训练因素与非训练因素均对运动员感知疲劳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包大鹏  胡扬  何家林  周俊鸿  张珏  陈岩 《体育科学》2012,32(7):18-21,38
目的:现代五项实施"跑射联项"新规则后彻底改变了原有射击比赛的制胜规律,使原有气手枪慢射改变为跑步后速射,跑步对于运动员重心变化的影响将决定着运动员的射击命中率。采用复杂度分析方法剖析"跑射联项"后运动员重心变化对于射击命中率的影响,进而提出最佳重心摆动模式。方法:模拟"跑射联项"过程,测试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及1 000m跑后瞄区变化轨迹,同时测试重心摆动。对运动前、后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齐)和秩和检验(方差不齐)来衡量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同时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的复杂度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讨重心变化的特征,以及其同射击命中率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 000m跑后运动员身体系统的复杂度同平静状态下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运动前、后重心变化与其射击的命中率变的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78,说明重心与运动员的命中率相关;重心轨迹变化呈现三类典型结果,即前后一字式、水平一字式和散点式,3种类型的优劣排序是前后一字式优于水平一字式优于散点式。结论: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发现了运动员运动后身体系统的复杂度同运动前相比显著性升高,而其变化的程度可能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关。同时,运动员在运动后命中率的显著下降同其运动后重心的变化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重心的变化分为三种类型,是有一定规律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参加2015年全国皮划艇锦标赛的10名女子皮艇运动员在赛前6周训练中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尿PH值、尿比重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在赛前第6周高强度大运动量后,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含量出现较大程度的上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整体偏低,表明高强度训练产生强烈刺激,且未能在短期内较好恢复;经过积极调整后,血液指标逐步降到正常水平,部分队员尿液指标处于正常值以外;第3周适当增加训练量和强度后,训练后增加了恢复手段与营养调整,第2周继续增加训练量降低强度,部分产生应激反应,采取积极恢复方法,赛前第1周整体处于正常范围。结论:生化指标能反映运动员对赛前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机能的状况;通过及时分析生化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恢复措施,能有效控制运动员身体机能;建议训练负荷的安排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训练恢复方法多样。  相似文献   

18.
练国富 《福建体育科技》2004,23(5):15-16,22
应激是运动员在压力情境中常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通常会干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为此,通过有效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应激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在阐述紧张情绪与运动表现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三种常用的应激应对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