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字在句中的省略及语译规律1.引进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之"于"的省略及语译;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之"于"的省略及语译;3.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之"于"的省略及语译;4.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之"于"的省略及语译;5.被动句中介词"于"的省略及语译.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以"字句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作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字还可用作构词成分.  相似文献   

3.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4.
"跟""拿"是新邵巨口铺镇方言中比较常用的虚词,通过调查发现虚词"跟"有十大类用法:并列连词、引出协同者(共同施事)、引进与事、表示有无联系、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引出受益者、引出比较对象、引出比喻对象、表位移方向、表经由;"拿"也有十种用法:表处置、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提出话题、引进工具、引进材料、引进方式和手段、引出接受者、引出受益者、引出受损者、表被动。并运用语义地图模型,从语义的角度来探讨新邵巨口铺镇方言虚词"跟"和"拿"的语义在概念空间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左传>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处所的介词短语作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于"绝大多数都出现,少部分可以隐省.确定动作行为真实发生的, "于"就出现,动作行为没有真实发生的, "于"就不出现.这是因为这种用法中的"于"虽然已经虚化为介词,但还保留了"到"和"到达"的意思.通过研究,为郭锡良先生"介词‘于'起源与动词虚化"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堂上教师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往往可收到言语难以表达的效果.教师自觉地、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行为"独特的艺术作用的同时,及时地获知教育对象反馈出的各种信息,可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或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或行为.  相似文献   

7.
陈星 《文教资料》2009,(20):35-37
本文分析了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出现在句首、句中作状语及在谓语后作补语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的辨析.句首状语与句中状语的不同主要是说话人心理视点的不同.而状语位置与补语位置的意义差别在于状语位置表达的意义为:从某一方面对动作行为加以限定、描写:补语位置则表示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致使事物最后到达的处所、方向、对象、结果、目的等.本文还试图从认知模式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组成的相关句式作出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动词+时量宾语"的歧义由其表示的语法意义所决定.而语法意义又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以及时量有关;在结构内部,时量意义的实现必须指向动作行为的持续或者动作完成所造成状态的持续;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有持续性和非持续性之分,动作造成的状态可称为遗留状态.由于重新分析",看"类动词内部应当再有进一步分类.  相似文献   

9.
中古汉语中新兴副词“都”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既可总括主语全体,又可表示某种性质遍及事物全部或动作发展全面周到,还可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次数或事物数量的统计;副词“都”语义指向宽泛,既可指向主语、谓语和宾语,还可指向兼语、状语;另外,副词“都”与所指对象间的位置也很灵活。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副词“都”在中古汉语中比较盛行。  相似文献   

10.
"以"字是一个很重要的文言虚词,它使用频率高,有多种用法。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认真阅读,反复思考,前后比照,才能明确它在文中的特定含义。一、作介词。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解作"把"。或不译出。如:(1)屠惧,投以骨。(《狼》)"以"。把。(2)以告富者。(《为学》)"以",把。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可译作"拿"、"用"、"依照"、"根据"等。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倒毙之。"(《狼》) (2)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作"因为"、"因"等。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从报刊杂志上收集的实例,对日语的助数词"回"和"度"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个词虽然意义很相似.相当汉语的"次""届"等,但在用法上并非完全一样,有些情况下可以互换,有些情况下是不可以互换的.对比分析发现,下列情况下,一般不用"度":当和接头词"第"、"全"一起使用时:数词有小数点或数词为零时;在规定的时间或期间内有规律地反复或持续的行为动作的频度;表示行为动作的连续、合计和比例时;下次的行为动作可预测时.  相似文献   

12.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围观"围脖"     
"围观"与"围脖"原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但是在今天却可以组合成动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和对象的语义关系.这一变化的起因是"围观"与"围脖"这两个常用词在2010年分别产生了新义.  相似文献   

14.
表示引进动作对象或发出者的介词"给",是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使用偏误率较高的介词之一.本文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进行分类诊断,并从汉韩对比及汉语本体的角度探求了偏误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16.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观看戏剧表演时,舞台上并没有出现"门"、"马"、"轿",可为什么对剧中的"开门"、"骑马"、"抬轿"等行为动作,一下子就能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呢?实际上这些"虚"的形象就靠这些"实"的动作来完成,这实的动作又引发了人们"虚"的想象.这在艺术表现里称之为"虚实结合",所以才获得"表演有尽而其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诗经》介词“在”继承和发展了西周金文介词“在”的用法。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和时间等。它既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前,又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其宾语常常前置,不可省略。  相似文献   

19.
河北南部方言中新发现的虚成分"可1"是表示其所限定的行为动作符合说话人意愿或看法的副词,与山东方言及近代语料中的助词"可2"用法意义有易混之处,要注意区分.尽管"可1"与"可2"分布地城相邻,但我们认为"可1"与"可2"没有来源关系,"可1"应与普通话"可"同源且是其意义用法进一步引申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