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欧洲一直是国际移民的重要目的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持不同宗教信仰的国际移民数量逐渐增长,欧洲的国际移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领域的核心社会问题。这背后既有国际移民给欧洲当地带来的经济竞争和对当地福利造成冲击的原因,也有文化、宗教冲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子女"告"父母的"告"字有两种含义,一为告发,二为诉讼。法律允许子女告发父母所犯的严重危害皇权统治和社会公共秩序等罪行,针对父母对子女的人身、财产侵害,禁止子女行使诉权。  相似文献   

3.
国外职业教育立法历史久远。近代职业教育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使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逐步形成规模,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亦开始出现。目前,职业教育立法已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这四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有: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她自己和子女的命运的悲剧。本文主要以虐恋文化背景下分析七巧与子女的关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的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以及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父权缺席下对权力和欲望的僭越。七巧和子女的关系是变态和扭曲的,这种关系与张爱玲和她母亲的关系也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教育的视角看,当今世界唯有我国大学课堂仍然充斥着"填鸭式"。历史证明注入式是阻碍人类通往创新彼岸的桥头堡。无论是20世纪中期欧美国家将课程、教材、教法作为教育改革突破口的成功经验,还是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差距的客观事实,都给我们提供着这样的启示:我们只有攻克注入式这一阻碍创新的桥头堡,才能够快捷有效地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开发创造力上的差距,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历来受国家法律的重视。罗马法和古代中国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二者都认为,家父权是亲子法的核心,均强调家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不过,在罗马法中,亲子关系是从私法上予以规制的;而古代中国亲子关系多以刑法的面目出现。这种"亲本位"的亲子关系和近代的"子女本位"的亲子关系均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应该有"社会本位"之亲子法。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三大历史背景。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从计划性和跨越式转向自发性和渐进式,总体上取得了成功,而融入全球化潮流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但是,涉农领域市场化的滞后造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短板——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稳定城市化滞后。随着城市对农民工限制的取消、农业税的取消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实际影响大大削弱,农村土地制度才是深化涉农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由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是当前我国涉农领域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要求进入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无论是从职业道德素质还是从法律素质都更加优秀。"职业道德与法律"从2009年秋季在新一轮的德育课程改革之后中等职业院校便把这个设成了必修课,这篇文章就是在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之后,从现在这门课程的弊病出发,阐述了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也对如何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别居又称分居 ,是一种不同于夫妻因偶尔不和而暂时分居的法律行为。它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会法 ,至今仍存在。国外各主要国家都规定了别居制度 ,并对缓和夫妻矛盾 ,降低离婚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建国以来的 1950年和 1980年两部婚姻法均未规定别居制度 ,但现实社会中别居现象大量存在。为了更好地规范别居这一法律行为 ,借鉴国外各主要国家别居制度 ,我国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别居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富有挑战性的年代。在这跨世纪年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机遇空前增多。政治变革接踵而至,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将影响21世纪改革走向,并充分显示其积极的社会规定性。其中,21世纪的双元教学改革将使整个社会教育发生历史性、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一、人格化、人本化教学理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移民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移民工程已经成为一项伟大的建设工程。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的子女,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我们认真分析移民子女的现状并对此提出教育对策。一、移民子女的现状分析(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们这里的移民来自汉源,虽说都是四川人,但他们的生活和习惯是有区别的,就拿吃饭来说,他们那里一天只吃两顿饭,9:00过才上学,下午3:00过就放学了,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学生迟到现象普遍,不适应作息时间。卫生习惯相对比较差,虽说住…  相似文献   

12.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影响其进程,而对法律素质起方向性作用的就是法律信仰。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出现了整体性的危机,因此必须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通过改革法制教育、依法治校等措施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有3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分别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林匹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90年代初体育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3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就象3次巨大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推动中国体育事业滚滚向前,回顾和研究这3次改革措施与发展战略出台的背景与过程,总结有经验教训,对制定与实施我国21世纪体育改革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与价值,20世纪以来体育发展的事实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并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化,21世纪的中国体育事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父慈子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将"常回家看看"行为纳入法律管辖之下."常回家看看"入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感知和认同,同时也弱化了道德在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作用.建议由道德等社会规范来调节"常回家看看",同时为了保障该行为的真正落实,应该从加强民众家庭责任感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两方面入手,为子女常回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5.
"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中国十一世纪的重大改革。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同时也是世界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但这次中古世纪的伟大变革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研究者歧见甚多,大多数认为主要是由于新法触动了北宋官僚豪绅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再加上变法派内部的纷争及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但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针对社会症结去解决基本矛盾,而是在流通领域和财产分配上动脑筋,打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期,这一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话语呈现出了多元多变的特征,体现为:充塞着强烈的"改革"意识、挥之难去的"政治化"话语惯习、"生活世界"话语的缺失、理论话语与实践日益疏离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暴露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困顿与迷失.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各行各业人才的补充和配备,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子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大力抓教育改革,这对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迈开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初,在前苏联阵营掀起一股规模浩大的市场化和民主改革,从苏东各国的转轨历程可以发现: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支持率与对民主发展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由于各国转轨模式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当改革带来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时,各国民众的市场化支持率和民主满意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那些民众依然高度支持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更好的成效,而民主的满意度更多地反映出民众对政权绩效的评估,而非对体制的评价。我国的转型发展必须考虑经济改革与民主发展的相互影响,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诊所式法学教学方法,是 20世纪 6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它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过程,巩固法律知识,培养法律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适应生动变化的法律实践对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能适应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要,是改革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迫切需要。加之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初步成功,使得诊所式法学教学方法在中国具有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