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艾 《新闻知识》2012,(7):54-56
伴随着城市的变迁与传播技术的变革,城市媒体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信息海量和用户互动等特点,因而在构建城市文化、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视角,梳理了城市新媒体的多元形态,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新媒体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天津为例分析了图书情报档案事业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图书情报档案事业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居于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城市终身教育与学习的重要基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推动者的地位,图书情报档案事业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可以起到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公共知识资源的传播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钟智锦  廖小欧 《新闻大学》2022,(8):78-91+124
研究基于强化螺旋模型,探讨在社交媒体语境下,青年网民的公共信息接触、政治效能和公共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上述三者之间不存在完全相互作用。其中,公共信息接触与政治效能之间仅存在媒介选择作用但不存在媒介效果;公共信息接触与公共参与之间既不存在媒介选择作用也不存在媒介效果;政治效能与公共参与仅表现出从行为到态度的单向因果效应。总体来看,青年个体的公共信息接触、政治效能和公共参与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现象,媒介仍主要发挥巩固作用而非动员作用,公共信息接触鸿沟和公共参与鸿沟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4.
有偿新闻是新闻腐败比较典型的问题之一。对于有偿新闻,我们不应仅仅只在道德的意义上加以讨论,还应该从社会监督、行业管理等角度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抵制有偿新闻需要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 一切媒体都是公共信息传播载体,一切媒体产品都是社会公共产品,一切媒体都是社会公共舆论阵地,这是我国一位新闻出版管理官员在一次论坛上说的话。就是说,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具有共享性,要有客观、公正的立场,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如果金钱可以买卖新闻,媒体就丧失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秋杰 《今传媒》2012,(7):50-51
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加之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政府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信息传播观念,在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和应用新媒体,建立和巩固与大众传播媒介的联系,保障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全面,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电视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持续增强,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电视频道持续增加,媒体市场逐步扩大,电视频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直接推动电视媒体进入"影响力"竞争的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在人们心中构建信息传播的无上权威,就必须依靠影响力来最大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其管理关乎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运行与安全,关乎百姓生活、政府形象。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作为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依据,既是公共管理的特定对象——公共信息,也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实现途径——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解决公共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阐述公共领域作为公共信息空间的理论及实践母体的派生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公共信息空间对于承载公共领域信息与意义的工具作用,以及作为推动公共领域转型的动力作用.目的是在公共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公共信息空间这一崭新的概念工具,将其作为实现政府与公民间信息平等关系的一个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2.
唐琼 《东南传播》2011,(6):24-26
本文将草根媒体置身于公共突发事件传播格局中,通过对草根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及其与主流媒体的相互作用的分析,提出在公共突发事件传播格局中,草根媒体起着不能忽略的作用,它是新的信息源、议程设置的新途径、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谢静 《青年记者》2021,(18):12-16
本文以上海城市社区媒体的经验为基础,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公共传播的变化,分析其运作方式与特点,反思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媒体的社区传播,不仅参与构建了城市社区的新形态与新关系,而且再造了城市公共传播体系。考察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促使我们反思有关社区与媒体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14.
媒介化社会的信息爆炸引发人们的公共信息认知焦虑,不利于以公共信息为载体的新型社会治理关系整合机制的构建,亟须主流媒体以权威性与公信力进行引导规正。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公共信息传播中主流媒体编辑把关的维度拓展及实践面向,提出全媒体环境下编辑多重“引导型把关”的必要性,并从传播效果提升和过程思维营造两个层面总结了编辑把关的有效措施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炜 《青年记者》2013,(11):23-24
网络公共信息作为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网络社会公民参与的重要内容。公共信息具有天然的关系延展性。具备公益性、公共性、公开性等特点的公共信息一经传播,便能聚拢众多网民的目光。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网民可以就日常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娱乐是网络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公众信息消费的主要对象。新媒体的娱乐化导向一直被认为是消解媒介公共性的要素之一,在公众注意力有限的信息时代,娱乐化事件可能争夺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注意力、侵蚀公共领域有限的话语空间。然而,目前还鲜有经验研究对娱乐和公共信息的传播规律进行量化比较,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这种竞争机制。通过将相对娱乐偏好与选择性分享概念相结合,以新浪微博平台为数据来源,研究发现微博中娱乐信息不仅传播规模更大、广度更宽、速度更快,同时也更具备广播与病毒性传播特质。由此表明在社交媒体这一公共场域中,娱乐信息的扩散效果更强。研究进一步对两类信息中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进行了比较,发现娱乐信息的原创帖更多由普通用户提供,而公共信息中的原创帖则更多来自精英用户。而无论在娱乐还是公共信息传播过程中,早期参与者与信息扩散者中普通用户都占据绝大多数比例。这表明,虽然精英用户发起了更多公共议题的讨论,但两类事件的舆论潮流都更多地来自于普通用户的参与。研究还对社交机器人账号进行了识别,发现社交机器人并没有对两类信息的扩散效果差异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特殊的社会心理丛生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和传播手段的高度发达.导致的信息泛滥,资讯传播形式多样、渠道复杂.大大增加了政府和媒体紧急处置和有效化解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事件的难度。尤其在当今社会,媒体的功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进展和演变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及加强对媒体在紧急情况下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笔者以海报为例就突发公共事件下媒体作用与管理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18.
张守信  张彪 《新闻实践》2012,(12):66-69
中国网络电视台作为国家核心公共信息平台,其在内容产品、技术力量、媒体品牌、平台运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过不断探索与建设,已经拥有亚洲最大的视频数据库。如何将规模庞大的媒体资源有效地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分享与传播,这是网络电视台由量变走向  相似文献   

19.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兴媒体的发展模糊了公共传播与私人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本文基于这一问题,提出了新兴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实践和理论,并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公共传播在新兴媒体中实现的途径,即传受角色的颠覆性互动、多元化信息的公共传播和规范性应用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兰州市区的手机用户为样本,进行了关于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起作用的调查。我们通过广泛调查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发现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