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全面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的乐园。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误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教学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谢玲 《现代语文》2006,(4):41-41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正确地讲授,这也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很难把握。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教师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是把讲授与满常灌等同起来,是对新课标的一种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许多教师反映:上课时一些后进学生总是东张西望,注意力明显分散;稍微好点的则蔫头耷脑,无精打采;那些成绩不错的虽然认真听讲,可是能举手发言的却寥寥无几;老师的提问,学生们大都充耳不闻,就如大海投石,波澜不惊.这其中的缘由固然有学生年龄发展的客观原因,但很大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提问.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语言幽默,口若悬河.而理科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总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语言讲究逻辑性,总是显得刻板单调.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用有趣、简明、扼要、精确的语言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思维,组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正如曾繁雄老师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是语言艺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但语文教师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数学教师也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  相似文献   

7.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育由于受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为核心、考试为中心,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做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索然无味。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呢?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教材为中心为“活动”中心,必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下面谈儿点本人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尹亚萍 《江西教育》2003,(18):22-23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老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教学就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非少见。那么,在课堂上,怎样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这就要教师学会耐心地等待。等一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为消除学生解题的障碍,教师在出示习题时,尽…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两大误区:首先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总是一讲到底,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少得可怜,甚至出现了课堂里“包办替代”的现象,教师的“主导”成了“主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片面地认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徐静 《四川教育》2005,(4):18-19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自已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瞻前顾后.缺乏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走到哪里就在哪歇”,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封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蓟“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J}复,i有的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哪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巨大的变革面葡特别是变革的初期.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坏事,因为它说明了教师观念在变、课堂在变.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现象中隐藏的问题.更不能任其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功亏一篑”。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它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融、共事智慧快乐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教师主导的。为此.我们把教师主导作用失落的一些现象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廓清认识.以期我们课改实践的步伐能迈得更坚实一些。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课堂,教师处于中心位置,按照自己的意图实施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更不要说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总是完全处于教师的精心预设之中,从始至终师生的教学互动都“恰如其分”,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或是展示课上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但真实的课堂未必如是,它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与生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这些意外的生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学习的真实过程,因而也达不到良好的认知建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应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应对课堂“意外生成”,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且能让教师提升教学智慧,丰富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的优化。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仅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所忌,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忌包办代替由于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往往容易颠倒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中的地位,也就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认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无不以教师的“教”为评价衡量课堂教学水平的主体,只问教师“讲”了多少,“讲”得怎样,而不问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目前课堂教学中这…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于是,历史教师被学生戏称为“老古董”。历史教学成了“一潭死水”.据调查,回答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占85.1%,究问原因,竟然有75.9%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生硬。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水平。本文试对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形成了一个“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   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 ?可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地位,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  相似文献   

17.
曹振元 《海南教育》2014,(24):40-40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其年龄是成反比例的。低年级时,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举手非常踊跃,发言积极性高涨。但到了高年级后,课堂中举手的学生便逐渐稀少,有时候课堂成了教师自拉自唱的独角戏舞台,而本应是课堂教学主角的学生却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相似文献   

18.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把握本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组织提问,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一个好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提问来进行教学,它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体现。教师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问题教学法”具有以下四个作用:(1)课堂提问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一改语课堂因“注入式”、“填鸭式”教育而导致的看似安静、实则呆板的课堂模式,能使整堂课都笼罩在“疑问”的迷雾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舞台,然而课堂教学的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又总是让我们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中。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神奇的高考成绩的衡水中学李金池校长说:“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创造“激情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热情,在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