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高的苦恼     
“某某增高产品见效快,在短短一个月内,您就高人一等……”电视里又在推销增高产品,什么“灌篮高手”、“增高一号”,五花八门的。那些广告商为了把产品卖出去,把那些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讨厌死了!要问我为什么痛恨“增高”——唉,真是一言难尽啊!我今年14岁,初中一年级,却有一米六五的身高。和个子较矮的同学说话,我得低着头,他们却要仰着脸“恭听”。那样子跟大人教训小孩子差不多,这让我感到不舒服。有时和妈妈上街闲逛,遇到妈妈的熟人,人家第一句话总是:真像姐妹俩。妈妈听了,马上扯开话题。等把熟人应付走了,妈妈就虎着脸说:“…  相似文献   

2.
身高的苦恼     
"某某增高产品见效快,在短短一个月内,您就'高人一等'了!"真讨厌,电视又在推销增高产品,什么"灌篮高手""增高一号",五花八门的.那些广告商为了促销,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要问我什么这么"痛恨"增高呢?唉,真是一言难尽啊!  相似文献   

3.
当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超市和百货公司时,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算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呢?市场对于环保产品的标准并没有准确、统一的规范。那些盲目追求绿色生活的消费者,很可能被商家吹嘘的“绿色”概念所欺骗,用大把的钞票购买“伪绿色”的产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由于精神产品匮乏,千万人读一套书,用几本书一统天下思想情感的时代过去了。不要以为全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把“酷毙”“帅呆”挂在嘴上,不要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那些“弱智”的卡通(对,有些孩  相似文献   

5.
近期观点     
以“减法智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做“减法”,就是把一个学期所要做的习题看成“被减数”,这是一个数量有限并始终不变的常数。再把那些能真正解答的习题看成是不需要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可以从习题集中减去的“减数”,还要把教学始终视作那些没有解决或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的问题的解决,即可通过减数的增长来使被减数日益减少并最终为零的“减法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减法智慧”的最大优势在于切  相似文献   

6.
鄢明惠 《陕西教育》2010,(12):29-29
所谓“包装”情境.就是为了使口语交际训练有效进行.在创设某个情境时,特别是把那些虚设的情境带进课堂时.老师有所选择地拿来(或制作)一些“道具”增添场面氛围.使学生的兴趣保持一定的持续性,牢记自己在交流或者交际中的角色地位.通过那些“道具”发生作用,把交际的场面包装成形象化,使课堂有真实感。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做“减法”,就是把一个学期所要做的习题看成“被减数”,这是一个数量有限并始终不变的常数,又把那些能真正解答的习题看成是不需要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可以从习题集中减去的“减数”,还要把教学始终视作对那些没有解决或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的问题的解决,即通过减数的增长来使被减数日益减少并最终为零的这样的“减法过程”。在教学中做减法不仅避免了无效劳动,减轻了作业负担,而且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镜头一:“我要青蛙!”一声充满童趣的喊声,激发了蕴藏在孩子们心底的天真,四十几双好奇的眼睛,争相观察着那些装在瓶子里的小生命,“这是蜜蜂、蚂蚁、青蛙……”“还有蚯蚓、泥鳅……”“噢,这好像是蝗虫……”“呵,这里还有蚱蜢呢!”“那是海螺,老师,这条长着胡须的是什么鱼呀?”这些小动物就这样被孩子们亲近着,接下来的实验更是忙坏了这帮孩子,他们一个个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瓶子里的小动物倒出来,可是不管怎么亲密接触,就是没能把那些“小生命”“吸引”出来。这下可急坏了那些急性子的学生,“老师,真的能倒出来吗?”“肯定行的!老师已经…  相似文献   

9.
一位美国贫民窟的女教师在回答研究人员提出的:“为什么您的学生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纪录?”“您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这样的问题时,竞自言自语地说:“我是很爱那些孩子……”  相似文献   

10.
王淦生 《生活教育》2010,(11):29-30
当教师的往往都特别羡慕那些在讲台上总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妙语连珠的同仁,并将这一表现誉之为“大师风度”,而把那些一到上课前夕即心情紧张、神色凝重甚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老师视为“小家子气”。  相似文献   

1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本注为:“我们社里那些道德行为高出一般读书人之上的人”,这里把“行为”当作一个词,欠妥。“行”“为”应是两个词:“行”是名词,“为”可以看作判断词,原注应改为“我们社里那些德行是一般读书人的先导的人”。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天,我家后院杂草丛生,奶奶怕会有蛇,总想把那些草除掉。可是对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儿,奶奶似乎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那些草总是拔了长,长了又要拔。唉!正好,邻居家养了一只羊,羊是吃草的动物。再说,羊过来吃草也省得邻居给羊喂食,“真是一举两得啊!”我说道。于是奶奶就向邻居借了那只羊,把它关在后院。羊一到后院,看见那绿油油的草儿,就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不料羊在吃草的同时,把奶奶种在盆里的药草也一扫而空。奶奶发现时,羊正“咩咩”地叫着,好像在说:“真好吃,真好吃!”它悠闲自得的样子,让奶奶哭笑不得。第二天,“羊先生”又…  相似文献   

13.
膨化作文法     
膨化,本来是加工工业学上的名词,它是指由于温度的增高或其它因素,在加工过程中,使物体的长度或体积增加,获得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在作文中,有一种方法是依据提纲来作文的,那就是要求作者依据提纲所示的内容加以扩展与延伸而成文,我们把这种“扩展与延伸”的方法,借鉴加工工业学上的这个名词,称之为“膨化作文法”。膨化作文的关键在于“膨化”,换句话说,作文时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种“那些年”体正在迅速升温,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那些年,我们一起X”。这一构式源自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原本是台湾作家九把刀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男主人公柯景腾在高中时期与一班男生追求女生沈佳宜的故事。2010年,九把刀成功地将这一故事搬上银幕,电影中所表现的青春梦想和年少轻狂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唤起了无数人青春年少时的美好记忆。  相似文献   

15.
“映峰”是谁?等一下!别先急着把这跟男孩子扯在一起,我得声明:男孩并没申请“专利”,“峰”当然也可以属于我们女孩。而且,那些能把“映峰”和我这么个文静女孩连在一起的人,我才会认为他还有一些学  相似文献   

16.
点“睛”去“足”○湖南谭述良我们常常把文章中写得十分生动精彩的句子,誉之为“点睛之笔”,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把文中那些多余的话,贬之为“画蛇添足”,那些话读起来使人觉得别扭,不是滋味,无疑是弄巧反成拙了。怎样运用点睛之笔呢...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是把那些穿旧的鞋子扔进垃圾堆,让它们“下岗”了。可是,一些小动物又让它们“上岗”了。  相似文献   

18.
“共名”是曾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其芳在研究典型人物塑造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典型人物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某一类典型人物身上,可以集中地体现某一类人的性格特征与精神特征,譬如,我们常常把那些身体孱弱多病性情敏感丰富容易哭哭啼啼的女孩子叫作林黛玉,把那些品貌端正温柔而又多才多情,喜欢女孩子也被女孩子所喜欢的男孩子叫作贾宝玉,称那些极为聪明足智多谋的人为诸葛亮式的人物,称那些奸诈多疑的人为曹操式的人物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契诃夫所塑造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变色龙”形象,也是一个具有“共名”特征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自述     
我出生在五岭山北麓的一座小山村。小山村只有四、五十户人家。那时候,边远小山村文化十分落后。一年到头,间或只有那些河南、安徽来的流浪艺人耍次把“猴子把戏”,看次把“西洋镜”、“万花筒”,自然不会有今天农村已经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九十年代最时髦,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就是“明星”二字。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事实上,当今确是一个明星辈出的时代。从电视的屏幕上、电台的广播中,到报刊杂志的大字标题,无时无处不使你感到身处一个“造星”的时代。 然而,在这里我们所记述的不是那些影星、歌星,也不是那些球星、笑星、丑星……,而是在天津市200多万职工中产生的“技术明星”。 “这个明星,我们当定了” 改革把企业推向了市场,把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