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义作家石永言的《遵义往事》以平民的视角,故土的情怀,触摸历史,唤醒小城往事,追寻文化传统,为遵义留下珍贵的“小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情意绵绵、圆融饱满的世界,不可能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和人类的困境,因而不可能上升到悲剧意识的理性高度。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更多体现为个人在局部的关于人生的“悲情”体验,且表现于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抒发的同时也是化解,并把视角由社会转向自然,在自然的清净世界里追寻另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追寻”与“在途中”——西方小说鉴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 ,以追寻为线索 ,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 ,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杯”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唯美的意境、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会等特点,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东方美学的挖掘”两方面论述,可体悟其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以追寻为线索,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怀”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崇炳以“山居乐”为题的《望江南》组词,体现了独特的自然审美和对传统耕读文化的体验与升华.山居书写,既标举了一种地方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简单生活观,又回应了后现代社会对“诗意栖居”的向往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文化反思剧”置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总体过程中,分别从社会学与戏剧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反思剧”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一)作家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观照历史与文化,努力从现实的社会人生挖掘传统文化和积淀,从而使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戏剧中不断深化;(二)剧作家们在“寻”民族传统之“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民族戏剧艺术之“根”的追寻,从而将西方话剧的“写实”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校歌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高校校歌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通过对我国一流大学校歌分析发现,大学校歌蕴含着大学精神,不同高校校歌在语言表现形式、学校风貌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鲜明的大学精神.在组织文化的视角下,大学校歌与高校精神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内涵,体现出对真理的求索、对道德的崇尚和对创新的追寻.高校校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作为学术组织,一流大学应增强精神文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本心”“回应社会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涵育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体现了文化自强。在“以中化马”的过程中铸牢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以中化马”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的价值优势,为其践行赋予文化动能。在“以马化中”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文化自觉:“以马化中”为传统平等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其实现三大“转向”,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平等观解决平等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与《红楼梦》中主人公在追寻生命价值过程中体现出的孤独感和个体独立性的对比,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阐述其社会渊源,展示在中德两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个体共性与个性追求的差异,从而映射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对株洲炎帝陵“寻根祭祖”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祭祖”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株洲炎帝陵自古被誉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载体。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祭奠炎帝,体现了华夏儿女追寻民族根和魂,祭奠中华始祖的淳朴之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  相似文献   

12.
舞动之美——中国艺术意境的一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100-102,106
深得中西方文化三昧的宗白华先生从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舞”在中国艺术意境里的内涵与外延。“舞”的空间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玄妙无常的“道”的体现,是我们“由动入静”的幽邃之径。“舞”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有着深远的范畴,宗白华先生在实现他的意境理论构造的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大到建筑,小到印章,贯穿诗词书画中的舞动之关,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艺术。宗先生的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我们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角度,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中国新诗从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观念中走出来,通过自我追寻来建构新的精神家园。新诗抒写自我情感,创造自主意境,体现悲悯情怀、终极关怀,追寻彼岸世界,它们直达心灵深处,真正歌咏灵魂,具有全新的文化特征,丰富了新诗的精神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圣洁之美——谈日语中“白“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娟 《文教资料》2007,(9):108-109
颜色词是每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份。在词汇系统中也很有特点。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传统文化在颜色词上体现得十分生动。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日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认为“白”代表了日本人的理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三少民族的自然崇拜、禁忌、习惯、民间文学着手论述其传统的生态观,并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客观作用。对三少民族而言,生态保护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传统文化体现了三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朴素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体现了国家育人导向,也体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对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实际需求。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语文教师要把好统编教材的脉,在教材封面、单元要素、经典选文、习作教学中引领学生追寻传统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7.
关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的又一使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程改革无时无刻不以各种方式“遭遇”着文化传统,同时课程改革也以各种形式被传统所“文化”。然而熟知并非真知,课程改革却在课程目标、理论资源和改革阻力等方面刻意地回避和忽视文化传统,基于关怀文化传统的视角,笔者认为关怀文化传统即弥补文化传统的薄弱和消解文化传统在课程改革中的抗拒应作为课程改革路径追索的着眼点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为课程内容的七个板块之一,并给出了十个学习主题示例。课标示例下初中历史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化设计主要基于“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题,结合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融合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学习要求进行,引导学生在南京文脉的源流中追问,在南京文脉的现实中追寻,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流露于细节之中,依托细节而彰显.正所谓“细节决定命运”.因为细节背后隐含的是理念,理念背后隐含的是文化.个人追求细节的完美,因为通过细节体现了个人的素养与品性;组织追求细节的完美,是因为通过细节彰显了组织的管理与品质;民族追求细节,是因为通过细节体现了民族的风骨与实力.我们追寻细节,是因为通过细节体现了金牛区“二幼”的办园理念、办园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