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针对实践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课程学习资源信息观和技术观 ,在对 AECT有关定义的分析基础上 ,提出应从活动的观点来认识课程学习资源 ,课程学习资源是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对学习活动有关要素的统整 ,是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特定资源。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需指导教师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课程价值观、表现型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并重的课程目标观、开放的学习者经验和优化的课程资源结合的课程内容观、对课程方案的合理调适和有效创生教育经验相结合的课程实施观以及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并举的课程评价观.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必将达成教师课程观的转向,进而促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资源观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影响,并在探讨我国教师陈旧的课程资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课程资源观转变的必要性,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谢春兰 《宣武教育》2006,(12):12-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它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实施课程改革,广大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课程理念,即更新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面对新课程,教师还必须尽快转换角色,即在教学的全程中,真正成为学生的交往,学生学习的促进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实现教育素质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7.
虽然科学课程的结构化运动已经过去多年,但对其认识仍然停留在现象表面和否定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反思,这无疑影响了我们对这次运动思想资源的继承和宝贵经验的吸取。因此,有必要客观、全面地回顾结构主义科学课程流派的思想基础、理论主张,并从科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等诸多视角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藉此推动我国的科学课程理论建设和科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要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下面就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几种策略谈谈我们的作法:  相似文献   

9.
论课程理念创新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评价观五个方面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创新,由此必然催生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即尊重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促进教学流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每位学生的全人格发展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课程学习资源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实践领域中重物质建设轻教学应用的现象,从主体教育的视角论述了课程学习资源与学生主体活动间的关系。课程学习资源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活动,只有提高学生的主体活动水平,课程学习资源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教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课程观的转向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课程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的转向。课程应与儿童的生活整合 ,课程是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课程观新的转向具有四种基本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范畴 ;课程是儿童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程观新的转向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三个基本成分 (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 )要符合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内涵包含课程资源和课程过程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应该重视与课程过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课程体验中,才能较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以课程观的转变出发,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体验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我们以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体验课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该以教育创新为时代背景,从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评价观五个方面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创新,由此而必然催生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即尊重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促进教学流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每位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4.
孙艳 《考试周刊》2010,(6):183-184
家庭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本文作者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家庭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进待1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师要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塑造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表现在同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多样的课程价值。不同种类和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开发活动提供资源保障。但是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而且要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国家只着眼于宏观指导,地方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许多教师对该课程认识模糊,实施更是束手无策,这极大影响了课程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有效实施和贯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当务之急是教师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即资源这一新型课程本质观将课程视为服务于年轻一代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信息要素的总和,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课程不仅包括年轻一代社会化成长所需要的科学性资源要素,而且包括年轻一代社会化成长所需要的人文性资源要素;课程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性资源要素,而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拓展性资源要素;课程不仅涵盖国家、民族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规定性资源要素,而且涵盖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个性化资源要素。与已有的课程本质观相比,课程即资源这一新型课程本质观体现了课程元素的丰富性,强调了课程理念的全纳性,诠释了课堂中的知识反哺现象,凸显了课程在促进个性化成长和终身学习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观在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客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诸方面的创新,它吸收了超越论和多无论等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营养。教师角色转换表现为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而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学生课程观的偏差已经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严重阻碍中学生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制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课程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的课程学习观;狭窄、封闭的课程资源观和终结、片面的课程评价观。新课程实施需要中学生树立主动生成的课程学习观、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全面的课程内容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观。应当从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学校坚持正确的评价观、父母转变落后的成才观和利用班级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对中学生进行新课程观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