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心理学学科文献的引用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科文献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指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心理学学科引用半衰期明显长于被引半衰期;心理学学科非常注重参考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引用外文文献的时效相对滞后,说明我国心理学研究落后于国际水平;基础心理学半衰期最长,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半衰期最短,比较符合偏理论的学科半衰期较长,偏应用的学科半衰期较短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统计了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与引文数据库中有关体育学的论文,从学科层次研究体育学的学科半衰期。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测定了该学科中各子类的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通过对引文数据与被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体育学文献衰老较快;各子类呈现与其分类性质相应的半衰期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CNKI收录管理学发文、引用和被引信息作为数据来源,从学科引用半衰期、学科被引半衰期指标及被引时序变化,分析了我国管理学学科知识老化现状。分析结果表明,管理学引用半衰期为5.80年,被引半衰期为3.45年,由此反映出目前管理学的文献老化速度偏快现象。同时发现,理论型子学科文献老化较慢,而应用型子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衰期是衡量文献老化的重要标准,对于学科半衰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学科研究的时效特性。文章侧重于学科半衰期这一概念,以化学学科为分析对象,在CNKI数据库中以中图分类号为检索条件获取了该学科的相关数据,按学科分类号重新分类后,计算了化学各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通过主要子学科文献老化分析,揭示了我国化学研究中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CNKI的图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文献半衰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是讨论文献、学科、期刊老化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学科分类号为划分标准,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为研究对象,讨论分析上述各学科的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特点,以及影响半衰期大小的相关因素。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半衰期实证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间的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图分类法计算机科学子分类号为检索路径,获取CNKI数据库中计算机学科的发文及引用数据。通过计算机学科以及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计算与分析,总结计算机学科文献老化的特点,反映近年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文献半衰期的类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前学术界关于文献老化的定量研究较多是停留在以某学科文献为对象的半衰期研究上,尚未能对文献半衰期的概念进行分解和推广,因而使得其应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事实上,从引证的角度来看,文献半衰期可分为文献被引半衰期和文献引用半衰期两大类;而从文献的主体范围的角度来看,文献半衰期又可以分为学科文献半衰期、期刊半衰期、著者文献半衰期、部门文献半衰期、国别文献半衰期等。本文试就文献半衰期的各种类型及其应用等若干问题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学科半衰期的概念,采集中国知网数据库档案学领域的各类文献,以学科分类号为依据,采用中值法计算2016年~2020年档案学及所属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分析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的特点;比较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发现档案学研究领域具有文献增长的稳定性、研究内容的偏向性、连续性以及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最后,总结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为探索图书的老化速度与引文特征,更客观地评价图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规律。[方法/过程] 对汤森路透WoS平台中图书引文索引(Book Citation Index)中2012-2014年间的图书情报学学科图书的引文数据进行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的计量,并与WoS中该学科的期刊引文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做分析比较。[结果/结论] 对比结果显示,该学科图书引用半衰期大于期刊引用半衰期,图书被引半衰期要小于期刊被引半衰期,并从图书的引文和被引规律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SCIE收录的航空航天学科期刊数据分析表明,我国航空航天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关注美国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美国相关政府机构等产出的科研信息也不容忽视。通过被引期刊频次分析发现,本领域科研人员对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高质量期刊也有强烈的信息需求。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出本学科的文献半衰期为8.17年。结合对普赖斯指数的分析,提出图书馆应为该学科提供较长时间跨度的文献提供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科文献的特性,提出了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四类学科期刊样本1980-2009年间发文量与被引量的统计数据,结合SPSS统计工具软件,分析4门学科期刊30年间文献增长的数量特征及其曲线拟合结果,并结合插值被引半衰期与B-K被引半衰期剖析两种文献老化测度指标之间的数量差异,以及两者共同反映出的科学文献老化趋势延缓与学科差异化特征。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定量化揭示影响文献老化的学科、文献增长、文献介质类型等外部因素及内在机理,以期对当前环境下科技期刊长期老化状况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基于C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引文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CSSCI为统计源,基于1999-2006年CSSCI数据库收录论文的引文情况,分别对篇均引文、篇均被引、各类文献被引、自引、各年文献被引、文献半衰期及期刊论文被引频次进行了计量统计分析,研究并探讨了近8年社科文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2004年—2014年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内"草根"议题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话题选择、刊发特点、研究者情况及单篇高被引论文进行对比,本文分析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草根"群体面对媒体技术革新、传播环境变迁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12所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2006年)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2001—2005年)的发表量和被引情况的研究,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现状,尤其是科研发表与被引在量上的大体格局,以求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评估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献老化现象是大多数学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学科的老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与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进度。文章选取CSSCI中的新闻传播学期刊数据为数据样本,运用引文分析方法,探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老化规律。在研究中通过测度与对比分析新闻传播学的半衰期、普莱斯指数、最大引文年限等重要老化指标,呈现了该学科的老化与发展状况,提出了该学科老化背后的原因以及学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发展历史做了简要阐述,重点论证了这个学科在世界和我国范围内各方面的基础文献建构,包括世界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中国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学基础文献、传播学文献基础、广告与公关文献基础、媒介经济文献基础等六个方面,涉及17世纪末至今代表性论著约百种.作者认为,目前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过度扩张掣肘学术质量的提升;“经世致用”的要求造成学科长期处于不断解释眼下问题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数字阅读研究1056篇样本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在呈现进展状况和梳理核心主题的基础上,总结和反思既有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图书馆学期刊上;研究学科以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占据主导地位;研究代表机构及核心作者集中在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高被引文献集中探讨图书馆数...  相似文献   

19.
林业科技论文被引文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科技论文的被引文中,蕴含着大量图书情报工作者极感兴趣的信息。计量分析研究被引文献,从中提取有关参数——被引文分析,尽管存在着某些局限,但它毕竟开拓了研究文献的新道路,提供了具有数量特征表述的,而不是定性说明的结论,诸如某一学科科技工作者利用文献的行为,文献的类型、文种、该学科文献的半衰期等,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笔者翻阅了近几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刊物,尚未发现有人对林业科技文献的被引文作过统计分析,这对于林业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读者研究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缺乏必要的参考数据。为此,笔者选择了近三年《林业科学》上发表的182篇论文的被引文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加菲尔德定律在学科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加菲尔德定律在学科评估应用中的科学性和局限性,提出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文献影响系数”作为衡量评估主体论文水平和实际影响度的引文测度;同时,对Web载体下的“文献累积被引曲线”及普赖斯的“文献被引态势曲线”进行分析验证和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