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探讨掌握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技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地学人才培养方式为目的,通过对我国地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按照地球系统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化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地学教育.并从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地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地学教育方法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地学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以来,以地球系统为代表的新的地学思维观与认知方法论和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地学新技术迅速改变了地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地球科学作为大科学研究的舞台愈加宽阔,地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演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高等地质教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地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地学野外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是当前地学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从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地质工作者的要求出发,以创新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丰富野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基地的现代化教学建设.  相似文献   

4.
地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地学文化的概念,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关怀融入地学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能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地球科学并树立为之献身的职业理想,必须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科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意义,感受地球科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只有这样,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才可能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才算达到了应有的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的地球科学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都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地学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地学发展,地学教育需要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培养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地学人才是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事件,而是要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条件下不断培养起来。创新也不是简单地参加社会实  相似文献   

6.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基础科学。地学高等教育从教学对象来看可粗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大类,而后者应该针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了解并应用地学信息的学生群体,这是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地学高等专业教育不等同于行业培训,必须坚持教学体系中地学学科的特点并注重学生毕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认清学科发展趋势 探索大气科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认清地学发展趋势、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三方面,论述了对作为地球科学分支的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也谈地学学科专业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学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地学专门人才、普及地学知识、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适应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的发展态势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可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创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素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球科学已经从单一学科发展成为全面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的需求。本文在“情景-过程-效果”的专创融合模式中总结了五个基本要素及其特点,从哲学层次、学科内容和应用属性三个视角梳理了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学科方向和培养目标等,结合地学教育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基于适应性、有机性、有效性三个原则提出了地学人才专创融合的五个培养路径:理念升华、载体重塑、情景打造、主体多元、方法灵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球科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问题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基本内容,提出了地球科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并系统论述了地球科学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异同和大地学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新语文课程理念及其所生成的新时期语文教育价值体系为尺度,去衡量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状况,会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素质普遍存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为此,建议师范类高等院校应着力对原有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师资素质和推动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国外地球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现状,从地球科学教育改革入手,着重从课程新的计划目标、内容设置以及保护野外实习基地等三个重要方面来进行讨论,其中特别强调了地球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的作用,给我国地球科学教育事业以借鉴,以使高等地球科学教育朝着符合社会经济和生产的适应性、实用性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正在实施的课程系统的认识以及对即将实施的课程进行的规划。新课程倡导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及提出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并提升课程意识。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是基于课程的;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也都是系于课程的。在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课程观的引领下,清英外国语学校从理念建构、体系架构、实践重构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一条学校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论新课改倡导的主体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旨在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缺陷,新课改倡导教学过程应努力构建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的主体性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先决保障。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横四纵"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旨在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哈尔滨市高级中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教师认同感的主要因素,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增强教师课程改革认同感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The problem for this study w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th science concepts recommended by scholars in earth science for inclusion in the R-12 science curriculum. Three panels of earth science scholars assisted in the study. The third panel was selected in such a manner as to insure that the judgement of the entire memberships of five major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within the earth sciences would be represented within specified limits. The final concept list contained fifty-two earth science concepts. The claim is not made that the concept list which was developed is a complete list of earth science concepts which earth science scholars believe to be important for inclusion in the K-12 science program; the list is to be regarded as a sample of those concepts which would form a complete list. However, it would seem that due to the method of compiling the list that a majority of the earth science concepts which earth science scholars rate as most important for inclusion in the K-I2 science program would be present.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概述和特点分析,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改变相对滞后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并在评价方法与技术层面进行一些新的有益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