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工作以来.我断断续续地做了50年档案工作.每当看到档案柜里排列整齐的档案盒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与档案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1988年2月9日上午8时24分,叶圣陶先生在北京医院辞世。上午9时许叶老家人从医院打来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巨大的不幸消息。至善、至诚他们上午在医院,中午我去了叶家。我想尽快将这个噩耗告诉远在上海的巴老和同在一个城市里的冰心老人。我熟知他们三人之间的纯真而深厚的友谊。我几次拿  相似文献   

3.
感动与宽容     
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会从遥远的北方来深圳这座陌生的城市?我常常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很怕冷!其实真正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这座城市四季常青,每一个深圳人的勤奋、执着一直是我向往的人生状态。转眼间,我已经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整整三年。  相似文献   

4.
1997年是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先生去世五周年。这一年,大概有不少人或事可以想起并纪念.但我固执地想起小川绅介.这个对中国人、包括电影人至今还很陌生的日本纪录片制作人。  相似文献   

5.
每逢翻阅我的老像夹.看到46年前(1952年),我与战友、同学杨风亭并8人的合影。就会想起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感到十分内疚,而久久不能平静。但我的这件憾事.却引出了歼敌一个团的捷报。现详细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始终把自己所在的社科院的工作节奏定位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满天飞”式的学的不断增多,我也逛渐加入到这个行列。2006年,我有望创出来机10万公里的历史新高,在为社科院赢得声誉的同时,我也为中国民航做出了重大贡献。回望2006,不由想起了77级考试的作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于今想来,恍若隔世。[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8.
麦黄杏     
尽管好多年在城市生活.可每当看到小贩推着车叫卖黄橙橙的杏.那黄的杏,甜而酸,酸且甜,总让我想起老家的麦黄杏.记起童年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9.
海角的孤星     
一走近舷边看浪花怒放的时候.便想起我有一个朋友曾从这样的花丛中隐藏他的形骸。这个印象.就是到世界的末日,我也忘不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广西的中越边境上有一座友谊关。我这张老照片,就是43年前,即1966年初秋.在赴越南参战前。于友谊关前拍照的。每看到这张老照片.援越抗美中的许多战斗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空降兵某师.成为一名基层排长。走出校门踏进营门,对于我这个视景仿真学的研究生来说的确有些不适应.战士们的“有色眼镜”、领导的“特别关注”、生活的千篇一律、训练的按部就班等等这一切,让我无所适从。想起导师离别时的箴言,心里落差越来越大.我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相似文献   

12.
他们的名字逐渐远去,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但正是他们给予我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勇气、悲痛、沮丧、纠结、温暖、坚持……非典那年的很多细节我记不清了。宋大夫也和我一样,十年来很少想起在那场被钟南山院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经历。她甚至没有意识到非典已经过去十年了。2003年的春末夏初,我和宋大夫一起在位于小汤山的病区里度过了近半个月,她的专业与镇定,给了我莫大的安慰。我甚至曾开玩笑地说,相对于外面隐藏在某个角落的非典病毒,病区里跟在她身边才是最安全的。宋大夫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从医时不到20岁,  相似文献   

13.
情人节卖花     
情人节的第二天,一个同学的MSN的名字改成了“地铁里挤满了情侣和鲜花”。鲜花与师哥美眉交相辉映,这样的场景非常感人。我突然想起了七八年前我在南方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的姐妹们“遭遇”情人节。  相似文献   

14.
翻阅着刚出版的《郭小川诗选》,我想起了这个在创作生活的后期被打击、被诬陷的诗人,想起了他的一生.在他这最值得一说的创作生活期间,我正好也在同一环境里.我觉得应该做个见证人,帮着证明这本集子里最后这部分乐观的诗,坚强的诗,勇敢的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我们那地方在湖北,叫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15.
朱正 《中国编辑》2005,(1):73-74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选集。说到选本,我就想起他创造的“碰本”这个名词。他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这篇文章里说:“我说的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至于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  相似文献   

16.
这一年     
2006年12月24日——也有人称它为“平安夜”,我却在电脑前耗费了整个夜晚。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几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孩在我面前互相打闹而过,掀起的轻风里带着可乐和巧克力的味道。我想,这个城市今晚一定很热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尹栋 《军事记者》2005,(11):57-58
树高千丈终有根,情深似海须有源。入伍13年来,无论是身居高山哨所,还是位于繁华都市,闲暇之时,我总喜欢独坐桌前,边品茗茶,边翻阅那些放在书柜里多年来一直不舍得丢弃、一摞摞画有不同标号的《解放军报》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二舅,想起那半张揣在他衣袋里被鲜血染红的《解放军报》,心灵深处再次感受到生命承载青春的分量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8.
王琪 《档案》2014,(10):35-39
100年前那场虽败犹荣的辛亥革命,虽然早已风烟俱净.尘埃落定,但那些永生在历史天空里的仁人志士,依然端坐在我们头顶,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关照着我们。在这个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清明节气里,我又想起了家乡那位人称"辛亥老人"的魏绍武先生,这位著名的爱国人士、优秀的书法家,是家乡的荣耀与骄傲、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19.
石库门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西关大屋。它们都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市民生活方式,是这个城市可以触摸的最亲切的地方,充满了一种看不见的家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我的童年,是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里度过的,经过一系列的世事变迁,如今已在一个小城市里定居,远离了养育我的故土。当我回过头去细数那时的一幕幕时,都会唏嘘流泪,我至爱的亲人和乡邻,他们或在或不在,都仍旧以世间最淳朴的笑脸,时时在梦里召唤我回故乡。我时常想起每年二月村里集会,村口架起的油锅里翻来覆去炸油条的情景;想起过年前,家家户户忙着煮肉和炸供品祭拜灶神爷的情景;想起农忙时我和爷爷奶奶掰玉米掰到夜里12点的情景……如此这般很多很多。前一段时间,读了一篇散文《无名氏》,写得是民间艺人的精湛演艺以及贫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