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工科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及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此,需要工科院校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精神基因"虽然是一种形象比喻或隐喻,但具有合理性:"精神基因"观点的合理性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性;"精神基因"说具有很好的解释性;"精神基因"说更好地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的观点,主动、自觉、开放、创造性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4.
张朝先生于2013年创作而成的中国民族钢琴独奏曲《中国之梦》不同于前人创作的中国民族钢琴乐曲,其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的意义。《中国之梦》不仅抓住了民族音乐之"形态",还汲取了民族审美之"魂魄",同时也蕴含了中国古代"琴道"文化之精神。张朝先生将"琴道"的二重审美精神灌注于《中国之梦》创作的始终,使此曲有了广、奇、秀、和、壮、雄的中国审美意象,并且合古通今,即有中国远古文明的开创精神,又有中国古代"士人"清幽高远的情怀,同时还负载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开创精神。古今和合,生生不息,两个"开创"形成圆满的回环,中国精神荡然于琴声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精神属于中国文化精神。从知识考据上说,"精神自觉"源自道家,而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国艺术精神"出现在20世纪初。如果从1906年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算起的话,中国艺术精神之研究也走过百年里程。百年当中尤以新儒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最为重视。在当代中国,艺术精神面临多重的困难和挑战,但中国艺术精神以其无穷的魅力将在新时代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艺术精神应有的自信和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带来的发展变化推动着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在当代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超越了其"刚健有为""共生利他""中庸和谐"的传统形态。在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精神的助推下,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0月,教育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中国大学文化高峰论坛",同时召开了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开题报告会。会上一部专著——《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引起学者的重视。书中提出的中国近代大学精神是什么,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历史源流,中外大学精神的交融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志云 《广西教育》2015,(3):154-155,175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分析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斗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发现其中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四个伟大精神":在树立世界抗疫"新的标杆"中,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在发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中,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抗疫中,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精神;在"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总动员中,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的即时燃起与充分彰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涌动与时代写照。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接着从原则与信仰、反叛与依附、延续与没落等三个方面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侠义精神重"义",而骑士精神重"教";侠义精神有着"个人主义"的形式与"集体主义"的实质,而骑士精神有着"集体主义"的形式与"个人主义"的实质;随着历史的前进,侠义精神与骑士精神分别遭遇了延续与没落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的研究,以便更深入地认知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和欧洲梦,它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自己的梦。这使得中国梦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中国梦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路径,作为推动梦想实现的内生动力;中国梦的独特意涵在于将国家民族的宏伟梦想和个人的具体梦想有机的融合;中国梦以"梦"这个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心领神会的独特话语来诠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梦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这个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急剧的百年。而百年语文教育变革核心其实就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变迁。一切关于语文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都归结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近代中国一直是缺乏民族自信、完全西化的,甚至亦步亦趋。我们抛弃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自信时,我们可以理智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所以反思近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变迁、得失,认清语文教育的特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意义重大,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13.
借助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3R2),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关于中华民族研究发表的2012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呈现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民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五个主题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内涵与本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路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未来研究中,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中华民族每个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份比较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研究知识图谱,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中华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字历来被认为是依附于语言的。本文试图从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上分析汉字对汉语特点的影响,认为汉字对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语音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汉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汉语,还在于它对汉语发展的影响和规约作用。它适合了汉语的表意性,又加强了汉语的表意性;记录了汉语的无形态。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对汉字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学习汉字被看成是学习汉语必须通过的难关。文章从汉字教学和汉字识记两个方面剖析留学生汉字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这里主要阐述在中国人学习英语中,汉语的基本地位。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必须以自己的母语——汉语为基础才能入门,进入真正的英语学习。首先,中国人的认知能力是学好英语的认识基础,因为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其次,汉语语音,即汉语拼音,既是学习英语语音的切入点,又是记忆、掌握英单词的法宝;再次,汉语语法是学习、掌握英语语法的重要因素;最后,汉语词汇,毫无疑问是初学阶段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方菊红 《成才之路》2021,(14):36-37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文言文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和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差异,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崔积宝教授所著的《曹植研究》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0月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内曹植研究的新成果,书中有许多对曹植研究的新解读。《曹植研究》一书包括一篇序言和五篇论文。崔教授在《曹植研究》的序言中总结了研究曹植的历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实质,首先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历史内涵,了解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和发展。语文素养并非包容一切,既不能将凡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所带来的个体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都理解为语文素养,也不能脱离学校的语文课程空谈语文素养,它应该是指由学校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而带来的积淀和修养。认识和把握这一点,不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汉字与汉语诗歌的美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特定的美质。从汉字的文化美学角度 ,可以认识诗歌美质同汉字之间所发生的联系。汉字本身的特征不仅隐含了汉语诗歌的诗性思维特征 ,而且在汉语诗歌的写作方面、结构形式方面均发生约束与激发创造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