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学生问,它们孰高孰下孰优孰劣?其实,语言不管是典雅的还是通俗的,只要是富有表现力的就是好的。对于这两种具有不同审美趣味的语言完全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本文试从雅和俗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遣字炼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说评点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评点者、小说和读者构成一个立体流动的三角结构,交错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对于作品、读者以及作为评点者自己都有所定位,并真实呈现出评点者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文人与通俗小说、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场域,反映着晚明这一历史时期中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间的沟通与拉锯。  相似文献   

5.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6.
雅与俗是文学的两种类别,两者是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双向互动模式:雅的俗化,俗的雅化,以及俗走向雅,再由雅走向俗的循环。雅俗互动的结果是,雅俗界限的模糊,产生了一种“两栖文学”。  相似文献   

7.
雅乐与俗乐,作为两种审美取向,如今已不限于音乐,它已扩大到艺术的其他门类乃至更大些的文化范畴。世界上的艺术门类其实本无所谓雅,也无所谓俗。雅与俗究其本质而言是自上而下排列,上一个层次对下一个层次影响要大。由于其构成成分之间有时并无非常明晰的界线,所以这种递进思想也是相对的。雅与俗不是对应的两极,是同构的“金字塔”式系统。  相似文献   

8.
元散曲取材日常生活化、情感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反映了元代士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和以俗为雅、极俗成趣、变雅为俗、炼俗为新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杨宛 《文教资料》2008,(5):13-14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得到广泛的流传,影响非常大,是与其词的通俗性密切相关的.柳永的俗词不讲含蓄,俗中有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一泻无余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使词摆脱士大夫的贵族气而回到平民之中去,他的词成为市井小民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元曲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保定老调由明中叶之前流行于河北的俗曲小令“河西调”发展而来,其语言苍凉、朴实、豪迈、大气,是地方戏曲与历史文学的完美融合。从整体而言,保定老调的唱白语言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口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的广泛使用,同时老调剧本语言包含大量古语词、成语和富含诗意的诗词雅句,俗中蕴雅,雅中带俗,呈现出通俗性和文学性两大语言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宋代始有官窑烧制瓷器,由此,宋代瓷器生产形成了官窑与民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不同风格的瓷器,实则是宋代雅、俗文化的折射。以“定、汝、钧、官”为代表的官窑瓷器,装饰风格主要追求釉色的变化,其思想实则反映了宋代文人“道法自然”的审美标准;其器形追求秀美小巧,兼实用和欣赏两用,尤其是清供器、茶器、陈设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宋代休闲雅文化中“玩物适情”的审美要求。而民窑器则更具有宋人休闲文化的世俗特征,其装饰风格多样,体现了南北迥异的审美趣味;其装饰题材多为世俗生活,折射出传统儒家以“仁、义、孝、悌”为基础的家国观念的休闲意识。  相似文献   

12.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曲辞的俗与雅在作品中表现为:或通俗平易,或典雅含蓄。雅俗共赏这一文学审美标准在元杂剧曲辞中的不同含义是:以俗为本,但俗能容雅,雅不伤俗。这一特色形成的原由有三,一是由作品题材内容所决定的;二是由剧作人物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三是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柳词从艺术风格上可分为俗与雅两类,本从柳永曲折的生活经历分别叙述了其入仕前后的俗词与雅词,分析了柳词俗与雅的原因和俗的基本特征,雅的具体表现,旨在说明,评价柳词不能以雅俗为褒贬的标准,应从整体上客观地看到柳永以俗为美,雅俗共济的审美特质,充分肯定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侦探片的<防弹衣>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审美探索:一是俗中寓雅,在一个"俗"透了的故事中,植入对社会很有点警世作用的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蕴;二是亦俗亦雅,不仅警察亦俗亦雅,而且杀人凶手也亦俗亦雅,支撑着作品审美聚焦的深层的社会意蕴;三是以俗入雅,在情节的叙事策略上是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植入"雅"文学的叙事方式,从而营构出一个有别于时下众多侦探片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即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柳永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长调,其词在"形"(词体)与"神"(词风)两个方面,一并着力,变雅为俗,无论是声腔体式,还是审美内涵,都能够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深植民间。同时,在艺术手法上融会贯通,屡有新制,"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使得"词"这种本源于民间的通俗文体艺术样式,开始了从雅室文案到"勾栏瓦舍"的回归,从而开创了以俗为美的词风,以新的风貌出现于词坛,标志着词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审美文化中雅与俗的分野和渗透的历史及现状,表明雅与俗的相参、交相为用,不仅符合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而且对促成审美文化的下移,形成活跃的艺术氛围,实现雅俗互映的审美效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古雅"作为一种艺术欣赏的审美范畴,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在气息上能反映出较为久远又深厚高雅的独特趣味.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即"古"和"雅"."古"是从历史时间上看;"雅"是从艺术形式上看."古雅"是两种意趣的综合体.对"古雅"的审美追求一直是书法内含意境高下的重要评判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