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群众希望报纸多登短文章,增大信息量。中央领导同志也早就指出:“现在有些文章又长又没有新意,占了报纸很大的篇幅,读者不爱看,这种状况应该坚决加以改变。”(见李瑞环同志1992年1月25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上上下下都呼吁刹住长风,可是收效甚微。为什么长风刹不住,文章短不下来?原因之一,是有些同志认为,重要典型、重要论文不能短,短了就不成其为典型,短了论文分量就轻。言下之意是,只有长文才能树立典型形象,长文才能使重要言论产生影响。 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中国人几千年来写文章的实  相似文献   

2.
最近,见几家报刊上又呼吁“写短文”,笔者颇有同感。这虽近似老生常谈,但紧喊慢谈仍短不下来,甚至文章愈写愈长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实在有必要以“常谈”提醒一下了。从读者、作者心理分析,既然如一家报纸言,“没有读者喜欢看长文章,有的作者也未必喜欢写长文章”,长文何以屡减不短?对那种强调“领导要长论”,笔者不敢苟同。极少见哪位领导给秘书规定:“写文章时要长些!”写讲话非达多少多少字,或领导以为长文就是有水平。我以为,一味从客观上找依据,而不从主观上去认识,就没有从根本上刹长文之诚意。长文刹不下来,以为长是…  相似文献   

3.
大凡评判一件事,首要的是应弄清被评判的事情,不然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这是常识。贵刊1991年第4期发表的时统宇同志的《攻克短新闻还需清理新闻环境》(下简称《攻克短文》)一文,自然总的趋向是好的,但其中拿深度报道来同短新闻相对立,把长文的种种罪名栽在深度报道的头上,就未免太不公正了。原因还是对深度报道的误解。深度报道并不等于长文。众所周知,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形式,而不是一种新闻体裁,与文章的长短  相似文献   

4.
尽管记者一再呼吁,报纸上也经常采取措施刹长风,然而打开报纸,仍然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这种现象—是出于认识上的原因,认为短新闻写不够分量,再是采写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下面,仅从写作上如何来短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归来兮,短文     
近年来一些地方报纸的“长风”又开始兴盛起来。报纸上长文坐正中,一些领导的讲话动辄以万字计,令人生畏。在一些人看来,文章以“长短”论得失,文人以“长短”论英雄.文不长则不够味。 其实,文章不在长短,而在意境,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短文也有短文的绝活:《史记》中《滑稽列传》里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唐人元稹那首《古行宫》只有20个字,给人留下了与《长恨歌》一样的余味,《古文观止》中那  相似文献   

6.
有一股风,一股文章的“长”风,正在一些报纸蔓延。一些专栏上的言论是越来越长, 有的版面上的文章是越来越大, 读者有评议,说这是患了肥胖病,大有经过锻炼达到减肥的必要。为什么写长文,只因认识上有误区。有人总认为,文章长,  相似文献   

7.
近读《寻找护“短”之道》(1992年第4期《新闻战线》)也深感太有护“短”之必要。对报纸上长而又令人不爱看的大块文章,不仅读者怨声载道,就连报界同仁也望之叹息。此类长文为何久禁不绝?除了《寻找护“短”之道》中所列举的下头的原因,还有上头甚至上上头的原因。一是管报之人有意发此类长文给上级领导看,以显示出报纸办得有分量。上切,下切,甚至“下转×版”。文章块大,标题也不能小,甚至是手写  相似文献   

8.
在第六届福建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8篇消息,有5篇在710字以内,最短的只有228个字;获得一等奖的8篇通讯,有3篇在700字以内;获得一等奖的3篇言论稿均在1000字左右。这次评选,对倡“短文”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去年4月,新闻出版报刊发的消息《福建新闻奖拒绝长文》,是该省上届新闻奖评选后3位年轻评委合写的,他们又都是地市党报的总编辑。这一消息既可视为他们向省内外新闻界发出“拒绝长文”的呼吁,也表明福建新闻界对“兴短文,刹长风”形成了共识。所以今年这届新闻奖评选送评稿中,再没有超过3…  相似文献   

9.
近读《寻找护“短”之道》(1992年第4期《新闻战线》)也深感太有护“短”之必要。对报纸上长而又令人不爱看的大块文章,不仅读者怨声载道,就连报界同仁也望之叹息。此类长文为何久禁不绝?除了《寻找护“短”之道》中所列举的下头的原因,还有上头甚至上上头的原因。一是管报之人有意发此类长文给上级领导看,以显示出报纸办得有分量。上切,下切,甚至“下转×版”。文章块大,标题也不能小,甚至是手写草书,格外醒目。之一,之二,甚至之五。似无  相似文献   

10.
一 般地说 ,写文章应该精炼 ,提倡写短文是不错的。我国自古就有惜墨如金的好传统。尤其是报纸 ,短小精悍之优点以尽人皆知。但任何事不能绝对化 ,如果一张报纸、一份刊物尽是豆腐干块块的短文 ,实在也不见得好 ,令人觉得乏味而不解渴 ,经不起咀嚼。一份有品位有质量的报纸 ,决不是用豆腐干短文堆砌出来的 ,而是要有一定分量的文章来支撑门面的。可是时下有一些报纸几乎清一色都是短文 ,几乎成为快餐文字 ,很少见到有分量的耐读的长文。其实要写出有一定分量的好文章 ,是要允许其有一定的字数 ,不能削足适履唯短为是。过短的篇幅是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报界曾一再提倡写短文,诸如短新闻、短通讯等。而今,有关这方面的倡议或呼应显得冷淡起来,扳纸上的各类体裁的文章,又有逐渐趋长之势。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写短文尚未在众多的作者当中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一方面也说明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短文的分量太轻,有“豆腐块”之说。在此情  相似文献   

12.
一点建议     
我认为,长文宜提要。现在报刊上的短文章多了,读者很愿看。不过,长文章还是不少,特别是理论、学术文章,洋洋数千言者还是常见。这些“大块头”,  相似文献   

13.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都设有理论专版,上面刊登的不少理论文章,读者都嫌太长。 我不是一概否定长文。言之有物,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可以稍长一点,但党报上发表的理论文章,长了并不好。有的作者总认为文章要长才能说明问题,才不致于犯片面性的错误。其实《邓小平文选》的大多数文章并不长。报纸有的长文标题虽有吸引力,但因其长,基层工作的同志无暇从头到尾读下去,只好割爱。人们对那些千字以下、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县报,怎样在报纸上体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如何才能经常做到压长文、写短文,小报小办?关键是要从编辑部自身做起。一是先刹编辑部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县市小报,目前长风仍很严重,要刹“长风”,首先要刹总编、副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县报,怎样在报纸上体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如何才能经常做到压长文、写短文,小报小办?关键是要从编辑部自身做起。一是先刹编辑部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县市小报,目前长风仍很严重,要刹“长风”,首先要刹总编、副总编指导思想上的“长风”。几年来,我们太谷报的总编、副总编在组织采访、撰稿、编稿、发稿、审大样等各个环节的关口上,都注意刹“长风”,除个别确有较大新闻宣  相似文献   

16.
文章要尽量写得短些,当年鲁迅、毛主席都这样主张;如今搞四化、改革开放,时间宝贵,更有必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章.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个穷书生到集上卖鸡,在背后墙上写了一行大字:“此地有雄鸡出售”.过来一个人说:不在此地还在别的地方卖吗?书生觉得有理,把“此地”两字擦掉了.又过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报界曾一再提倡写短文,诸如短新闻,短通讯等。而今,有关这方面的倡议或呼应显得冷淡起来,报纸上的各类体裁的文章,又有逐渐趋长之势。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写短文尚未在众多的作者当中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一方面也说明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短文的分量太轻,有“豆腐块”之说。在此情形下,不少作者的意向和努力,不能与旧的传统观念相抗衡,在写了一些好的短文章后,又恢复了又长又滥的文章的面孔。读者因此觉得  相似文献   

18.
2月2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在《观察与思考》、《书刊评介》、《理论信息》、《群众抒群言》4个栏目里刊文10篇。特别是《群众抒群言》栏目里刊登的6篇百字短文,内容实在,简明扼要,可以看出,是编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精心选编而成的,阅读零珠碎玉式的短文,如饮玉液琼浆,甘之如饴,对编辑的敬业精神顿生敬意。可是,在一些党报《理论》版上,长文较多,有的甚至一篇占去半个多版,一个版面只登三两篇文章。不是说长文不好,也不是说长文不能发,如果真正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想问题,完全可以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错开日期刊发就是一个常见的解决此类…  相似文献   

19.
一多年了,读者一再呼吁报上的新闻要短,但是反反复复,很难根治。打开报纸,时常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新闻求短,足见其难。这到底是何缘故呢?据了解,一些新闻作者对短新闻持有偏见,认为报道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短新闻不能胜任,不解决问题;有人觉得下去一趟,回来只写那么一条“牛舌头”,交不了差,于是想方设法把稿拉长;有的人依赖编辑刀削斧砍,叫作“作  相似文献   

20.
写好有份量的长通讯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通讯更不易,这在很大程度更能说明记者观察问题的深度和行笔有素的真工夫。记得50年代新闻业务刊物上,曾登过苏联记者在电话上向作家波列夫依约一篇急稿,作家说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他很难写出应约的文章;记者说那你可以写得很短很短,波列夫依对此则作了诙谐而耐人寻味的回答:“记者同志,那么我请你为我制造一只很小很小的手表。”记者哑然。可见,写好短文、短消息、短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比之含水分量多的长文更难一些。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至今仍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