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和她的小说   张爱玲 (1920~ 1995),她出生于上海,比萧红晚生 9年。 1939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事影响,改入香港大学。同年,发表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中断学业回上海。 1943年至 1952年,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小艾》等小说,出版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2年后分手。 1952年逃往香港,供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 2年后出版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去美国。次年与美作家赖雅相识并结婚,直至其 1967年去世。 1976年《张看》出版,次年《红楼梦魇》出版。 1992…  相似文献   

3.
对战争不同的生存体验──《倾城之恋》解读许焜云在四十年代初那战乱血腥腐朽的时代.张爱玲以她的以《沉香属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批小说蜚声沦陷区的上海滩,被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特而不可重复的文...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刚在网络上看到祝勇写的一篇《柏克莱的张爱玲》,看得我心尖儿都是疼的。这个爱穿奇装异服写得一手锦绣华章有过倾城之恋的极致女子,她的后半生,是在极度的孤独与落魄中度过的。张爱玲最好的日子给了一个叫赫德路的公寓,给了一个姓胡的男人。1944年,他们在婚书上写下: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1955年秋天,张爱玲夹  相似文献   

6.
都会女性感受的世纪之风——谈张爱玲的散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散文要和张爱玲的小说放在一起来谈,方才有味。她的小说尽言他人之事.甚至不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体、只管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女悲欢的密密情网、却处处有她的倩影在内闪动。反观她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身,谈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但你会觉得这个琐屑、亲昵的张爱玲世界,远不止那么一点点的边际,它还是能牵动着许多人的感同身受,连锁着现代都市的人性世界的。小说《倾城之恋》的后半部分,就可以这样地与散文《烬余录》连续。《倾城之恋》里的一双男女范柳原和向流苏遇上了香港陷落事件,一直暧昧不明的关系发生急转,惯享优裕生活的富商遂娶进了  相似文献   

7.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40年代初,张爱玲象一颗闪亮的新星出现在上海文坛。1943年,她因发表《倾城之恋》而声名大震,随着《茉莉香片》、《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花凋》、《琉璃瓦》、《红玫瑰与白玫瑰》、《心经》、《留情》等的不断问世,更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据说,她将发表的小说取名《传奇》出版后,5日内即销售一空,不得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0.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这是一种中国封建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这”生命的胡琴”是苍凉的胡琴,不仅回荡在《倾城之恋》中,也回荡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是以女性的情爱生活作为源题材的,情爱心理是她刻画女性形象的基本视角。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代表性小说《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介入,就其中女性形象的情爱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略论张爱玲的《金锁记》谢裕华张爱玲是一位四十年代就名噪上海的著名作家。1943—1945年是她小说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都写于这一时期。《金锁记》是其中最好的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5,(6):22-24
张爱玲的人生和创作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从她的代表作《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中,我们深切体味到张爱玲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度远超过一般现代作家,是一位洞悉与解剖人性的高手。  相似文献   

15.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苍凉"美学,即在软弱的、不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挖掘、寻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神性""妇人性",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6.
谷铭 《学语文》2013,(1):44-45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很少有人提及,甚至她本人也认为是她"自己最不惬意"的两篇之一。《心经》讲述的是世人眼中一段畸形的父女之恋,亦不伦恋,揭示了自然性爱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复杂的人物关系,是对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张爱玲小说的美学追求。《倾城之恋》在开头与结尾写下一模一样的句子,强行拉开读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美。这样的审美理想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也多处可见。  相似文献   

18.
孙智正 《初中生》2009,(5):41-44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张爱玲原名张瑛,小学入学时,妈妈替她改名为“爱玲”,为英文“ailing”(烦恼)的音译。1943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沉香屑&#183;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创作《沉香屑&#183;第二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重要作品。1995年她在美国逝世。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没有热闹、没有喧嚣、没有欢乐,因为这些都不属于她,她拥有的只是淡淡的哀伤和荒凉。无论是张爱玲的散文,还是她的小说都是以香港沦陷为背景的。所以她的文章中透出一种悲愁,让人有一种阴雨连绵的潮湿感,让人有一种无端的惆怅。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白  相似文献   

20.
分上、下两篇载在上海《万象》杂志1943年第2、3期,后又于同年8月收入《传奇》的《心经》是张爱玲创作历程中颇耐人寻味的一篇小说。这篇区区万余字的小说写了一个父女恋的故事:一个刚刚过了二十岁生日的女孩子小寒离经叛道地爱上了她的父亲,这样的爱热烈而残忍,使她断然地拒绝对她久有爱意的同龄异性,甚至不遗余力地去伤害她无辜而又隐忍的母亲。对于这一场父女之恋的实质,男女主角从始至终都是心知肚明的,宴会散后父女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