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点”的概念和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出版电子化、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日益提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标点符号的研究与应用却远不如对文字那样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林穗芳先生最近系统地研究了标点符号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对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对编辑工作者理性地把握标点符号,从而在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上起一点表率作用很有好处。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分析、比较古今、中外关于“标点”的词源,以及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中得出的,史料翔实,观点清晰,对编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标点符号的理论和历史也很有益处。本刊将分三期刊出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本期刊《标点符号的概念和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下两期分别刊出《汉语“标点”的词源和历史演变》、《外国“标点”的词源和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
去年,上海书店为纪念鲁迅诞辰百年,特地影印了曾经鲁迅选定、写序并设计封面的《夏娃日记》,原书系湖风书局于1931年10月出版。三十年代初创立的湖风书局虽是小书店,寿命也不久,但由于它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紧密相联,影响很大。阳翰笙同志称它:“是‘左联’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唯一的、自己的出版机构”。鲁迅先生当年委托李兰同志翻译《夏娃日记》,译者与湖风书局有过直接接触,因此,为探索湖风书局的历史情况。我走访了李兰同志。  相似文献   

3.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清明时节。  相似文献   

4.
在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  相似文献   

5.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将这首诗改为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标点符号的妙用。标点符号是随五四新文学运动由外国引进的新事物,与白话文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同。从此.标点符号便成为文章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报纸越来越重视发挥标点及其它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表达作用。标点符号,能表达神态,加强语气,标出情感,  相似文献   

6.
舒芜先生在《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一文中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正如人们作文要选择词汇一样,人们也是完全可以“活用”标点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只有活用巧用,才能显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鲁迅打标点     
有个出版商向鲁迅约稿,但又不想多付稿酬,便事先讲明,标点符号不计字数。鲁迅欣然允诺,把文章写好后,密密麻麻地抄给了那个出版商,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打。出版商拿到稿子,句也断不开,根本看  相似文献   

8.
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如果在不该用标点的地方硬是加上了标点,因而破坏或错误地改变了语句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并且使句意歧义、不可解或发生错误,这就是标点符号的滥用。这种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在状语和谓语之间滥用标点符号状语和谓语之间,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它们之间可以加标点符号,且只能用逗号;当状语本身结构比较复杂或置于句首时,其后  相似文献   

9.
1934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为《点句的难》(后收入《花边文学》一书),批评当年出版的标点本古书标点多错,“竞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于今为烈”:几乎是无错不成书,而且往往把并不难懂的地方点破了。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新华文摘》上读了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号,王利器“一逗到底”。标点符号的使用,体现着作者的风格。舒芜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学巨匠郭沫若曾说过:“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五官。”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郭沫若和布拉果对标点符号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们如此重视标点符号,足见其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关于标点符号的趣闻与故事,古今中外可谓多矣。这里聊举数例,以飨读者。秀才智斗吝啬鬼古时候,有个财主十分吝音、刻薄,聘请家庭教书先生时常耍阴谋,以致先生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结果分文无得,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到他家任教。但有个秀才却自告奋勇上门应聘。他跟财主签订了个契约,文曰:“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全文没有标点符号。财主见了十分  相似文献   

12.
林穗芳编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200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获得海峡两岸读者的好评。一位学刊主编说:“看书名似乎会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一本一般的关于标点符号常识用书,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学术含量很重的力作。”该书分标点理论、历史和用法三部分。同行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资深编审黄鸿森在所写的评论《考镜源流 针砭差误 足资鉴戒》(2000年5月22日《新闻出版报》)中称赞这部书拓宽了标点研究领  相似文献   

13.
并不是笔者忽发妙想,要把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相提并论,比较一番,而是《<丑陋的中国人>编后记》说了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这样一些话,使笔者不禁将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进行了一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大异而小同,深感《编后记》所论大谬不然,故只得握管为文,做此异同论,评一评《丑陋的中国人》。“非好辩也”,实有此必要焉。  相似文献   

14.
李中法 《出版史料》2006,(4):101-103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曾经有过一位人物:当他作为北新书店创办人和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时,人们会记起他为出版史写下的闪光一页;而当他作为鲁迅先生与北新书局的“版税事件”中的一方时,他又常常受到人们的贬责。他———就是李小峰。在30年代,北新书局曾经最早地把鲁迅、郁达夫、冰心、苏雪林(笔名绿漪)、柳亚子、蒋光慈、周作人等重要作家的许多作品推向读者,使它们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宝贵财富。这诚然应该归功于作者们,但作为北新书局编辑部的负责人,李小峰也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这证明李小峰不仅仅是一位出版家,还曾经是脚踏实地而又…  相似文献   

15.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可很多报道员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未引起重视。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事实的确如此,标点符号运用得好了,无论从文章的文采上,还是从稿子的见报率上,都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17.
屈考 《出版科学》2000,(2):64-64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林穗芳的新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430页,30万字,定价24元)。全书分三篇。第一篇《标点概说》是理论篇,论述标点概念、对象、功能、种类和层次。第二篇是历史篇,分《汉语标点的历史发展》、《外语标点的历史发展》、《从历史比较看现代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三章,介绍了我国现用标点符号少数如何从古代传承下来,多数如  相似文献   

18.
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都是安徽小镇叶集人,小学时同班读书,后来又先后到北平求学。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都喜好上了文学,开始尝试着翻译和创作。他们另有一位同乡兼同学张目寒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一再向他们说起鲁迅先生喜欢年轻人。于是他们鼓起勇气,把李霁野利用暑假译出的《往星中》托张目寒拿给了先生。鲁迅先生听说是高中学生的译作,第二天便开始看了,看完之后即约作者来谈,于是一群青年人立刻同所崇敬的鲁迅先生成了朋友。那时,鲁迅先生正在编辑《未名丛刊》,其中之一《苦闷的象征》已经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9.
在张树年先生与张人凤兄处,见到一封张元济先生于1931年7月为郑振铎先生写的介绍信。研读之下,深感这是一件难得的蕴有丰富信息的文献史料。今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这封信很有点特别。用的是印有“涵芬楼制”的八行直栏旧式信笺,原文是用打字机竖打的,其上又有张元济用毛笔加的批注,但无署名。原文无标点,又用旧格式转行顶格。今试加标点,并改成现时通行格式,抄录如下。沅叔先生道席:  相似文献   

20.
标点和数字     
王乾荣 《传媒》2002,(1):50-51
我读过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发现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