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贝克的"道德物化"思想探讨技术物的道德相关性问题,技术物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功能或意蕴,需要基于技术调节理论才能被根本理解,而后现象学是理解技术调节理论之不可或缺的路径或基础。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技术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技术对于人之意向性构成的重要作用,由此表明技术在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建构中并不只是中立的工具或手段,而是调节着人的知觉、理解与行动。维贝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技术意向性对于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建构作用,并提出了基于人-技关系的"复合意向性"或"杂交意向性"概念,由此奠定了"道德物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彼得-保罗·维贝克的著作《将技术道德化》,是现代技术哲学史上伦理转向的开端。该书揭示了存在于道德和技术人工物相互作用领域中的两个维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以及用经过专门设计的技术来改变人的道德行为。维贝克借此所提出的是一种物质化的伦理学观点。在与行动主体相互结合、相互构成的意义上,各种技术产品对道德抉择及行动也具有影响力,进而技术设计者可以被认为是"实践的伦理学家"。同时,对维贝克为实现技术民主而提出的"建构性的技术评价"进行了商榷。《将技术道德化》为技术哲学中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融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突出物在构造道德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被维贝克称之为“非现代性的伦理学”或“后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它构成了对现代性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然而,若从现代性的整体视域出发,就会发现现代性恰恰强调物在塑造人的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恰恰建立在现代性的物对人之塑造作用、以技术理性为主导的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作为方法论的“设计”的基础上。从而,“技术道德化”并不具有超越于现代性之上的“非现代”的“后学”品格,而毋宁说是现代性的某种当代延续。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工物道德行为体(AMAs)日益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权"和"感知性",使得应用于军事领域、生活领域、科考领域的机器人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应用伦理学领域,需要人们在"道德层级"上对机器(人)进行重新定位,在道德产出与道德接收角色中分析其伦理问题,在扩大的道德参与圈中走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5.
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实践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伦理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生活",而道德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这个区分可以发现:实践哲学在古代表现为伦理学,在现代表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在问题意识和理论形态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罗尔斯和拉莫的观点,实践哲学从伦理问题转向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道德调节     
在对各种技术道德研究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技术是否可以作为道德行动者的审视,并从道德调节入手,以对构成道德能动性的两个必要条件——意向性和自由——的非人文主义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伦理学中物的地位,借助于阐述物在道义论、目的论、美德论伦理学中的作用来创建认真对待技术道德相关性所需要的空间,即通过道德调节来有效构建通向将技术道德化的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为视角来对现代人际道德关系进行构建,因此其所包含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伦理哲学中的关怀思想和西方关怀伦理学派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怀伦理对我国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规则、伦理规范、道德责任被认为具有"规范性"特征和要求,对这种"规范性"的理解和解释成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代伦理学理论中道德"错误理论"论辩的一种前提、伦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争论的根源。规则和伦理规范如何能够提出"要求",因而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事物?这些更基础的问题在于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实质。在制度性事实理论的基础上,一种对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说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错误理论的问题所在,也可能为伦理学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种"自然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9.
教育伦理学源于教育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形成于杜威的开创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的伦理探究",它主要是从伦理的视角对作为人类生活形式的教育进行经验的分析和价值的辩护。根据这种取向,教育伦理学需要选择和发展适合教育问题探讨的伦理概念和理论、伦理思维和方法,厘清和分析自身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教育伦理学主要由教育的道德前提、道德要求和道德功能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工具,更是调节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它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用户的知觉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伦理行为决策。因此,需要对技术中介与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把握,通过中介分析和设计,将道德物质化人工物的设计之中,以促进技术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源于现象学的技术中介理论引入技术伦理学领域,有助于丰富对技术自身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技术与伦理能够发生联系的中介是科技道德价值。克服技术异化、回归人的本质、伦理学具有的文化形态的独特性、构筑抵御现代技术负面效应的思想屏障都需要技术伦理教育的实施。本文在阐明技术伦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探究了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对伦理学的批判给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作为一门哲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人的道德意识的种种形式,而且更能调整人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同时它也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对伦理学的批判,她们认为伦理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充满了男性的思想和意识。因此,女性主义作为或思想,或观念,或方法,通过对伦理学中性别偏见和传统伦理二元论的批判,能给当代道德教育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教学伦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教学技术化。引发了教学伦理研究。研究存在三种取向:一是建设交叉学科"教学伦理学";二是提出教学研究的"伦理学范型";三是回到原点。进行教学本体的道德理解。现有研究有四类问题,教学伦理概念不清晰;缺少西方教学伦理研究;没有发掘继承传统思想;缺少对现实教学伦理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其物化思想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由于未正确区分物化与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7.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18.
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夫茨伯里作为英国伦理学说中道德情感主义创始人而在伦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道德起源于情感,并在对人类情感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感的观点。将人类社会情感的自然性与反思性的自我关注统一于此。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情感伦理思想既走出了道德感觉论的局限,也反驳了道德理性主义。他的思想总体呈现一种渐进、调和、稳健的社会启蒙特征,并最终发展成为情感主义伦理学,是近代启蒙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伦理和道德的区分是黑格尔伦理学的特色,这与其把伦理学奠基于"精神"之上而区别于康德把道德哲学奠基于"理性"之上有密切关系.首先对"精神"与"理性"作概念上的厘清,进而论述黑格尔对主观性道德中的任性的批判以及如何在伦理义务中实现真实的自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已成为后现代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哲学领域中的"伦理学的文学转向"不仅促使当代哲人重新审视伦理学与文学的联系,也促成了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反讽哲人理查德·罗蒂在其后形而上学思想中阐明:小说是批判形而上学本质主义与基础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公共维度,小说作为社会民主的典型文体,能够有力地揭示人类的残酷之首恶。同时,小说的阅读在为人们提供认识自我和描述自我的新可能性以及激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小说阅读有利于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自我和语言的偶然性,在这种意义上,罗蒂倡导小说伦理,并强调小说阅读是当代德性教育和心智教化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