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艺术理论家及艺术鉴赏家。《傅雷家书》不仅是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而且是写给当代亿万中国青年必读的"国书"。他的艺术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应用;热爱伟大的祖国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忠诚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学习借鉴西方先进艺术理论与方法;科学地把艺术教育与培养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今年是其一百周年诞辰.在此特殊的时刻,对我国现代这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进行系统的研读来表达我们对他为中国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和对他的逝去表示怀念.从傅雷的人生经历,翻译成就,职业道德,傅雷精神·翻译理论·以及现在人们对他的研究等六个方面来走近他,解读他.  相似文献   

3.
傅雷不仅是一位翻译巨匠,而且是一位对道德培育有着独到见解的实践者。他的道德培育思想是以培养“先为人,次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而在《傅雷家书》中所体现的有关爱国主义、名利观、道德行为训练,劳逸结合以及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培育思想,对培育具有心系祖国、胸襟开阔、知书达礼、身心健康、大勇若怯等道德品质的当代大学生并使其真正树立“先为人,次为才”的道德观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傅雷不仅具有精湛的音乐理论造诣,而且有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傅雷家书》即折射出傅雷如何培养、教育傅聪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大师、"钢琴诗人"的成功教育理念。傅雷的音乐教育理念体现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重视文化底蕴培养;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培养;不断创新求发展。傅雷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卢杰 《文教资料》2012,(8):96-97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对他们的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写的一本家信编摘,书中主要和傅聪围绕艺术与人生来进行讨论,让傅聪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本文从这本书中提到的钢琴演奏及其教育方面入手,学习傅雷是如何与傅聪共同讨论这一问题的。以本书为镜,对我们的学习和做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7.
金梅先生的新版《傅雷传》在叙述傅雷生平事迹的同时,脉络清晰的阐释了傅雷多方面艺术才华的成因及表现,是认识和理解傅雷其人其作的必读书目之一。文章从傅雷的一篇文学评论入手,讨论了傅雷与张爱玲即批评家与作家关于艺术创作艺术品格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在教材中是一篇精读课.作为一位有着丰硕成果的翻译家傅雷的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独生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对艺术的真切感受.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傅雷以法国文学翻译巨匠而闻名于世,其作为文学评论家却一直未能在学界引起应有的重视。傅雷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评论,可算是评论中的翘楚,直到今日依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傅雷的文学评论既具有西方理性思辨的犀利,又具有东方艺术批评对于作品缥缈神韵感悟的深刻,他是融通中西文化及多种艺术门类的"通"才评论家。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傅雷文学评论思想的特点,深入探讨其敏锐的文学感受力和独特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以颂歌的基调为主,散文创作总体上缺乏真实感。傅雷的家书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保持着个人话语空间的真诚之作,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的真诚、精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傅雷古典型的人格理想包括西方的"希腊精神"和中国的"赤子之心",集中体现在他对长子傅聪的艺术人格塑造上,实现途径是以文化教养平衡感性和理性.  相似文献   

12.
《傅雷家书》中体现的傅雷德育观集中于他对德育地位、目的、任务、原则以及方式的主张。他认为,“做人第一”,德育应放在教育的首位;德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培养自己”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才,“以便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德育的任务应包括:进行人生观和马列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道德行为习惯训练、道德情感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德育应贯彻“及早教育”、“严格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及时反馈”和“以身作则”的原则;熏陶是德育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3.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翻译了3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可谓著作等身。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本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的《傅雷家书》,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在生活中、学习上、工作中的点滴教诲,每封家书都映照出他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传统的道德品质,表现的是中国人典型的教子方式和生活态度,堪称一部经典。本文即想从父爱教育这一角度谈谈他具有的三重境界,并力图挖掘其思想渊源和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贵的傅聪     
许多年前就知道傅聪,就像许多年前就知道傅雷一样。傅雷与傅聪是父子两代人,然而他们父子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里.却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种化背景,扎实而恒定。  相似文献   

15.
傅雷先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留下十分宝贵的遗产 ,其译本文辞优美 ,词语朴质 ,流畅晓达 ,典雅传神。傅雷先生在翻译上倡导“神似神韵”说并以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读后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傅雷家书》肯定是熟读过的,对书中一些语句的理解也非考场一两个小时所能企及的。文章大量的引用,不仅写出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启迪,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傅雷的人格魅力对后人的鞭策。傅雷不仅是位父亲,还是位朋友。他既有父亲的严厉,也有朋友的亲切。能够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写读后感,并且还能够写得如此深入透彻,可见作者平时的阅读涉猎之广。这种良好的习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伴,这是对人生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尔扎克步入中国的九十多年里,众多传播者为之作出了不懈努力,其中佼佼者首数傅雷.他译介的巴氏作品独具魅力,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他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是多方位的.既有译文的生成,也有对文本的阐释,更有深层的影响与传递.正是他的坚忍与执著、艰辛与勤奋,才使巴尔扎克的中国之旅变得如此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18.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其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之多,这在当代纯文学作品中是少有的。《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  相似文献   

19.
陈曦 《留学生》2009,(7):62-64
很多人了解傅雷都是从那本享誉中国知识界的《傅雷家书》开始.书中傅雷对远在异国的儿子给予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傅雷的美育目的观集中体现在《傅雷家书》这部教育著作中,即德艺俱备、人格卓越。他的美育目的观源自于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他站在“大美育”的立场把美育目的规定在人的整体发展层面上,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