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军人,中国记者。 很幸运,这两个冠冕堂皇的职业我都做过。并且,现在我还在“记者”这一岗位上工作。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记者与军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当个工人业余通讯员,平日里所见所闻尽是些车间班组里的凡人小事.如何克服身处小天小地这个弱点,从日常小事中抓新闻呢? 1991年7月,我所在的机电车间对井下14名工人进行了岗位交流.从发挥职工潜意识积极性来说,事情倒新鲜,但规模和范围太小,一时觉得无法动笔。车间宣布交流人员会议的那天晚上,我认真观察会场上的各种情况。先是领导讲话,尔后公布每人变换后的新岗位,会议没有20分钟就结束了。当我刚要离开时,却发现到会的工人都没有散会的意思,我就也安心留下来。原来被交流的职工都在互相介绍情况;不在交流之列的职工也在“抓经验”,  相似文献   

3.
常听人说:“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同事陈君,年纪轻轻,靠勤奋努力,几年来掌握了做一个现代记者的多种技能:外出采访、公务自己驾车,写稿、编稿用微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能担任节目主持人;而我们这些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们大多至今仍是采访登单车、写稿“爬格子”…… 坐在小陈驾驶的采访车上,我在寻思:究竟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胜似一代”?  相似文献   

4.
我在新闻战线已经干了十八年了。其中十二年的记者生活,使我深刻认识到:要作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记者,不仅要及时捕捉基层单位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更重要的是还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说实在话,在一些单位领导人心里,记者见识广,跑的单位多,他们愿意和记者交朋友,希望记者把别人的“新招”告诉他们,以便借鉴他人,少走弯路。从而使我悟出:记者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做:就是宣传新鲜经验,做些实际工作。有了这个发现之  相似文献   

5.
2019年11月,我当选“中国好人榜”之“敬业奉献好人”。敬业与奉献这两个关键词,贯穿了我的新闻生涯。1992年秋天,在做了近四年的大学经济法教师后,我考入济南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先后做过电视和广播的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工作。但是,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我都会把本职岗位工作做好,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职业精神,更需要一份坚守。  相似文献   

6.
党报办客户端,不是把报纸内容搬上去就完事大吉了.客户端的传播方式与报纸截然不同,意味着内容要与报纸有很大差异.大众日报客户端“新锐大众”自2015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我有幸参与客户端内容的采写和编辑工作.新媒体采访和编辑工作让我倍感新鲜,同时也对党报客户端的内容生产有了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8.
徐澜 《新闻实践》2012,(12):22-22
今天真的很不一样 做了21年记者,过了13个记者节 从一支笔一个采访本 到手机客户端摇微信 从平媒到屏媒 完成报人到全媒体人的转型 我骄傲我是一名在现场的记者 我骄傲我是时代的追风人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因为个人原因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北京,那时正巧一个在成都媒体的朋友告诉我,成都报业集团刚创办了几本新杂志,正在招人.我眼睛一亮:当年第一次在<周末画报>做记者,那种选对了职业而如鱼得水的快感好像还没有忘记.这一冲动,就投了一份简历过去.很快,电话打过来,叫我去成都面试,我就毅然辞去了那个市场总监的职位,打道回蓉,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10.
宁波日报让即将走上记者岗位的人先做一段时间校对,时间两个月,作为上岗前的培训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让新记者先做校对大有好处。首先,对新记者本人来说,有利于尽快熟悉采编流程,较快地进入角色。校对接触的是编辑编过的发排稿、照排室排的小样、总编签发的大样等,让即将上岗的记者做一阵校对工作,使之对整个编辑出版过程有所了解,并体味记者努力写稿、编辑精心编稿的甘苦,领教总编对具体稿件是如何处理的,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样,记者走上工作岗位后,采写的稿子就会比较到位。其次,让新记者先做校对,有利于提高报纸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转眼间来到复旦攻读新闻理论博士已有一年半。离开北京前,曾有不少朋友问:“记者干得好好的,何苦再折腾”一些师长也相劝:“新闻理论很不好搞,此行要三思。”后来我的确花了些时间“三思”。是啊,记者是个弹性很大的职业,几年记者干下来都有点“油”了,从此在北京安安稳稳过日子未尝不可,这个职业还能提供很多机会,同行中因此下海发财者亦不乏其人,我何苦再上这冷清寂寞之山?不过我总觉得,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12.
吴菁 《新闻采编》2004,(1):26-27
据武汉市一名记者披露,他所在报社的编辑大都是因做不好记者,才被淘汰到编辑岗位的,该报社奉行“采而不优则编”的“兵法”,是对编辑在报纸生产流程中地位的误解,进而言之,是对新闻生产规律的背离。  相似文献   

13.
楚让蕊 《新闻传播》2005,(10):44-44,47
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时,一些老编辑就告诫我说:“新闻无小事”,一定要从小节抓起,编好新闻。当时还以为有些夸张,哪有那么严重的事?如今自己在编辑岗位上摸爬滚打了8年,深深认识到当初老师们的话没有虚言:编辑是个细致活儿,如果不注意小节,一不留神就可能“因小失大”。  相似文献   

14.
赵老自1934年在南京加入《朝报》工作,到1992年离开人世,除了“文革”期间被迫离开新闻岗位之外,始终坚持在新闻第一线。这在中国新闻界能有几人?1985年接赵老信,要我找夏公为《未晚谈》一书写序。夏公爽快地答应并说,超构不是新闻官,是一位真正的记者。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赵老从事新闻工作一辈子,真正的记者是对他最恰当的称号和崇高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16.
赵泓 《新闻与写作》2005,(10):16-16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印出来后,我时不时地将它拿在手头掂量掂量.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记录了李希光教授自1999年离开新华社记者岗位进入清华园以来几乎全部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7.
难拒温柔     
先做记者,三年后成为母亲。光阴如梭,昔日襁褓中的女婴如今已挎着书包走进学堂。而我,仍然在黄土高坡、戈壁大漠一带圆着一个好记者之梦。当年那种技一袭长发、潇洒当一把记者的劲头已被另一种更实在的情感所替代。 我第一次离开女儿外出,是她8个月大的时候。丈夫抱着她到火车站为我送行。列车将启动时,丈夫托起女儿一只小手朝我晃动:“快,祝妈妈一路平安,愿妈妈早点回家!”望着女儿清澈纯真的大眼睛,想到她离开车站即被送去长托,我再也沉不住气了,猛然折身离开窗口跑向厕所,让列车启动的轰鸣遮住我的呜咽。从此,我知道自己事业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20年了,除了两次回报社值班的短暂时间外,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记者岗位,一直站在采访一线。如今,我已经两鬓染霜了,依然和20年前一样四处奔波采访,依然和20多岁的年轻记者一起出现在各种活动和事发现场,依然为赶写稿件而废寝忘食,依然为写出一篇有社会影响的“得意之作”而兴奋不已。从现在看来,这记者我可能要当一辈子了。一直到退休身份都不会变化:我始终是一名普通记者,始终没有离开采访一线。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否牺牲过大?这是否有点悲哀?这样一直干下去是否值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尽管我国现在有几十万新闻工作者,但自…  相似文献   

19.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20.
我站了,几十年讲台,算得上是一个老教书匠了,不成想,接近耳顺之年,转到出版行当,成为一名新学徒,一下子,颇有些“失重”的感觉,就是说,想做事而不知如何下手。工作上困难大,心理上倒是欣悦多于烦恼,对别人可能是习以为常的,对我却很新鲜,打开了学习的新天地。出版社的业务千头万绪,要我做的主要是总体策划。我以前虽然没有直接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