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都能发现,随处都能捕捉.记者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没有主动抓新闻的意识,就会四顾茫然,眼中无物,也就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新闻“贫矿区”的记者,我曾为“无米下锅”而苦恼过、焦虑过,也一直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我一直磨砺自己的新闻敏感,观察社会、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也确实抓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7,(29):43-44
《青年记者》是面向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期刊,以“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为办刊宗旨,紧紧围绕我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工作的新变化,积极推动新闻人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是“站”在新闻工作者后面的人,虽有特殊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作为《青年记者》的编辑,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先进传媒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杂志究竟应该向新闻工作者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做怎样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4,(10):68-69
从艺术专业转向新闻专业,对莎拉·斯卡夫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决定,这将改变他的职业生涯。“我考虑了很多新闻高校和这些学校提供的课程,”这位马里兰大学的美工和美术史专业的双学士说,最终斯卡夫选择了母校马里兰大学菲利普·麦瑞欧新闻学院的新闻硕士研究生课程。相比那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斯卡夫很喜欢实践课程、精写课程。“我不认为坐在教室里讨论关于写作的几个‘W’会对我成为一个记者有多大的帮助,”斯卡夫说,她现在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夜生活记者。如今,新闻学教育界正在展开一场关于如何选择对学生、学校和雇主都有利的新闻教育方式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王海,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中国青年报新闻短视频品牌“青蜂侠”创始人与负责人。他带领“青蜂侠”从一个“三无”小组发展为新闻短视频“国家队”品牌产品。作为媒体转型与融合的一线实践者,王海及其“青蜂侠”团队如何生产新闻短视频?他们眼中“好”的短视频是怎样的?如何看待记者、网民素材、专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流量洪流中专业媒体人与新闻学子该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我们就这些问题对王海进行了深访。  相似文献   

5.
李萌 《视听纵横》2003,24(6):101-102
新闻是一个专业媒体不可或缺的主体,传媒大亨默多克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新闻节目的电视台毫无价值”。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不愁没有报道的内容,关键在于如何把新闻巧妙地传达给受众,如何赋予新闻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县级广播电视台往往因“身瘦人小”而显得“位卑力薄”,所办新闻被戏称为“党委黑板报”,记者是“新闻农民工”.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难免滋生“平台小,难有大作为”之念,尤其是年轻记者,更觉前程渺茫.小平台究竟能否“大作为”?应当如何帮助青年记者正确看待这一平台,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安心基层、苦心经营,让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大有作为?本文从基层台管理的角度,从新闻职业理念、新闻职业态度和新闻职业责任三方面入手,思考小平台对“大作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往往不再只是追求“快”的传递,而更注重“质”的比拼。新闻评论就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新闻表达方式,许多国内报纸都特辟新闻时评专版,放在报纸的重要位置,因为新闻时评表达了媒体独特的观点和立场,正所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评论是媒体的灵魂,是媒体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家专业电台,是否有必要开办长时段的新闻节目?经济台的新闻节目如何定位?经济新闻占多大比例才算合适?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自无锡经济台创办之日起,业内外人士就颇有争议。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新闻立台——确立新闻的主体地位新闻历来是广播最能充分发挥优势、大展宏图的领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是广播的头等优势,是广播出奇制胜的一张“王牌”。经济台作为一家新闻宣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当年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专业.我也曾经幻想过妙手著文章,写出誉满华夏的新闻名篇,但现在每天更多地是拿着手机做直播、发微博、制作H5产品.稿子越写越短了,图片和视频却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丁格非 《声屏世界》2001,(12):39-39
笔作为一个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经常听到不少同仁感叹:县级电视荧屏每天总被会议新闻充斥,不仅群众不愿看,领导也有意见。真叫人无所适从。无独有偶。一住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2000年的“三讲”教育活动中,县委宣传部收集到的群众意见里,就有群众尖锐地批评县级电视台是“会议台”。在此,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仅就如何防止和克晨这种不良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你实在不喜欢新闻,为什么读了四年本科;还要再读三年硕士?”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有一脸的苦笑:都是英语惹的祸。 六年前对新闻这个专业的选择,不是我的错,也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时17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于是乎,我的父母便根据他们关于“有前途”的理解,帮我填写了新闻系。在长江岸边  相似文献   

12.
市党报理论版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办出成效来,我以为首先要解决一个自身定位问题。地市党报理论版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我们金华日报的做法是:坚持把理论版作为“新闻的延续”和干部的“学习园地”。地市党报理论版应该是“新闻的延续”,这一点如何理解?报纸作为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3.
吕芃 《青年记者》2008,(7):46-47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刚好15年。我和新闻的关系可以分为我作为新闻受众的前15年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15年。既然没有资格夸耀“我如何做好了新闻”,那就老老实实地说说“新闻如何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4.
勤奋终有成     
我从事新闻报道7年来,已在市以上新闻单位上稿400多篇,而且还有几篇获奖作品。我的写稿诀窍只有两个字:“勤奋”。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去年脱产上了一年县党校,“捞”了个中专文凭。1985年底至今,我一直刻苦学习,虚心求教。每天坚持听广播新闻节目,报纸上的新闻必读,电视新闻很少漏看。与此同时,我还认真学习新闻知识。使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前几年在乡上工作时,就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新闻通讯》等书刊。调到县委任专职通讯干事以后,订阅了几  相似文献   

15.
当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跨进营门先认亲》刊登在今年6月19日的《解放军报》第三版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禁不住热泪直流。是啊,在军报上稿是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两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我怎能不高兴呢?回顾两年来的新闻写作历程,可以用“热恋”两字来表达我的痴迷程度。每天发下的《解放军报》等报,班里第一读者与最后读者肯定是我,我对报纸的爱惜与享用的程度如同守财奴惜金如命,为此还经常跟战友们红脸粗脖子。每当自己头脑中产生灵感,哪怕是“半夜三更梦醒时分”,都要拿起笔杆子操练。每当嗅觉中闻到有…  相似文献   

16.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的炎热夏季,作为印将进入新闻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学生,我有幸以实习生(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一个还没有走上新闻岗位的学生,能够直击这项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评奖全过程,还获得与全国各地新闻业“大佬”们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这一奖项及评审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优秀新闻作品及其评选标准有了切实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有位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所谓凤尾,就是指凤凰的尾巴,羽毛色泽艳丽,摇曳多姿.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曾说过:“我长期以来一直信奉:一篇报道既要有好的导语,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事实上,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整个成果.”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的共鸣.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呢?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新闻写作的实践和学习,感到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