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做好区域经济报道,需要突破的难点不少.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思路的开拓过程,一个报道理念的创新过程. 实践证明,区域报道,特别是区域经济报道与过去的全省性经济报道大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做概括式、结论式报道,不能堆砌数字,说术语、行话.这样的报道不仅读者难以卒读,业内人士也不认同.  相似文献   

2.
有人这样归纳,“需要你知道,我就告诉你”和“你需要知道,我就告诉你”是中国新闻报道和西方新闻报道的明显区别。前者倾向于正面报道,后者倾向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也成了比较中西新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5.
刘丹东 《记者摇篮》2009,(11):27-27
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经济报道形式也正日益走向深度化,由于记者本身的知识局限,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在专业性方面不是很通,他们把大量自己还没“吃透”的经济学术语堆砌在经济新闻中,结果常有运用不当导致报道失实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是新闻宣传的大头。但是如何把通常认为较枯燥、缺少趣味——不是看不懂的术语,就是不愿看的数字的经济报道,做得真正好看、可读、有用,是提高党报经济报道宣传质量的大课题。我领办河北日报经济生活周刊两年来,摸索出来的路子是经济报道要从经济入手,生活落足。在关注经济、引导热点,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上下功  相似文献   

7.
王全香 《新闻窗》2006,(1):49-50
通篇的数据,满口的经济学原理,动辄权威人士、专家学者或与政治概念硬是拉扯上某种关系——这样的经济报道允免因刻上“宫样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印迹.越来越难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而逐渐走向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以小见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有人情味、故事性、语言活泼通俗的具有生活化倾向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报道课题。那么,我们的报道怎样才能写活,让读者、听众喜闻乐见呢?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写活,关键要着眼于人,要从人的角度人手,写出这件事和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提经济新闻,一些人总把它与“枯燥”划等号。其实经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枯燥是因为报道没有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主体——人。1992年,美国《费城问询报》一组题为《美国,哪儿出毛病了?》的经济报道刊出后,读者纷纷要求重印,报社重印37.5万份  相似文献   

10.
看了新华社8月8日播发的《取于民用于民,我国财力九年增加一倍半》一稿,觉得耳目一新。把这篇消息与已往的经济新闻比较,从中我依稀觉悟到:和群众站在一起——经济报道的新路子。首先,这篇消息的导语就让人感到新奇。作者田川没有按照传统的写法,把我国财力九年增加一倍半这个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而是这样提出问题:“当你走过北京三里河中央财政部门前的时候,你很少会想到这个地方和你的生活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财政部为全国人民理财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过去财政成就的报道,大都象统计公告,内容除数字之外就是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工作,很少从群众的角度去报道财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闻报道的面比过去拓宽了,也力求有一定的深度。用时髦的话说,大家都注意以“全息摄影”式的笔法求新求深,取代过去的“平面照相”。不管这种比喻恰当否,但它的方向应当加以肯定.新闻只有给读者“立体感”,才可引导读者去思考,而不再采取那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片面性、说教式的报道方法。要使报道在读者面前有立体效应,其基础应当是“多维思考”。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多因素形成和发展的,人的头脑亦应进行“多元思维”,才能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多元思维”与“多维思考”是一回事。事物既是复杂的,你的思维方式自然也要复杂一点。如象石油勘探,过去用“二维地震”只能求地层一个剖面,近年引进“三维地震”能搞出几个剖面.这样找油就来得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开始,报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类报纸,不但其市场环境随着整个报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的报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们的经济活动,更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变。知识经济、WTO,已使人们的经济活动具有迥然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对报业经济来说,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就是: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报纸? 这样,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乘着新世纪之势而推出的一份全新概念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也就特别引人注目了。本文试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定位、报纸风格、报道了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新世纪经济类报业市场的变化和办报方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当电视连续剧《渴望》风靡神州大地之时,在一次研究改进经济宣传的座谈会上,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披露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愿看工农业报道的读者只占20%左右。于是乎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经济报道也像《渴望》一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大家津津乐道,使人爱看呢?这确实是当前经济宣传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应该说,随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已经把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推上了传播媒介的中心地位。无论从经济  相似文献   

14.
唐燕群 《新闻世界》2013,(10):122-123
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地方党报记者,尤其应该发挥身在基层的优势,敏锐地从群众生活中发现经济新闻线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学水准,学做一个勤观察、善研究、会判断经济现象的“行家里手”;学会用“说故事”等轻松的表现手法来传达经济信息,为广大受众带来既专业又“好看”的经济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之具有深度和力度,是经济记者面临的一个课题。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在《经济参考报》、《新疆日报》和《新疆经济报》上发表的《石河子草板厂何以停产》、《“女儿街”——多彩的画廊》、《病症在哪里》、《出租柜台的忧与思》、《菜篮子变奏曲》、《亦忿亦忧话“三乱”》等问题新闻,受到了新闻界同行的赞扬,有的获了奖。我在采写实践中体会到,经济报道要克服以往的毛病,就要在抓问题上狠下功夫。经济记者如果不善于从错综纷繁的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揭示本质,满足于模式化的动态报道,那是搞不好经济报道的。1、要抓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正在抓的事,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就是经济报道的热点。一段时期以来,从家庭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工,谈起“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人人反感。我在采访中也耳闻目  相似文献   

16.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17.
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总的看,我们的经济宣传还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报道的可用性与可读性上亟待改进。这就是说,我们的不少经济报道与社会生活贴得不紧,与群众生活贴得不紧,与现实经济工作有一段差距。改革这种状况的办法之一,是要重视拓展经济报道的社会视野。我们不是常说,经济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经济新闻的根本属性就在于它的“社会的及物性”。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相似文献   

18.
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因为他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认真体味艾丰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他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本文透过艾丰的经济报道作品对其经济报道观念试作粗浅分析,以供新闻界同行借鉴。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译著)《思考的笔》《沦海、桑田、乐园》(中介论)等近10部新闻学、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著作,而且…  相似文献   

19.
《苏州报》去年11月6日一版刊登的“‘孔雀’受考验的故事”,是作者从消费者的大量来信中,选择了“孔雀牌”电视机遭受水淹、摔地、火燎这三种意外事故后,依然图象清晰、音色正常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孔雀牌”的质量确是过得硬的。这则消息,同通常所见的那些就生产写生产,用一堆统计数字和百分比,或者用一连串技术术语写成的经济报道相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由此,使我想到改进经济宣传问题。新闻界许多同志虽然多次提出要拓宽视野,广辟领域,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经济  相似文献   

20.
《新闻窗》2006年第4期发表唐永忠的文章《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文章指出,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并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