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孟禄20世纪20年代初相继来华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那时正值知识界热议学制改革,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后者的制度化,出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广泛流传播的热潮。本文简要介绍杜威、孟禄来华讲学的史实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以来,我国的逻辑教学与研究成就卓著。1978年和1979年召开的两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使我国的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从停滞逐步走向复苏,逻辑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逻辑教学和研究现代化”目标引领下,贵州的逻辑教学与研究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杜威、孟禄20世纪20年代初相继来华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那时正值知识界热议学制改革,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后者的制度化,出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广泛流传播的热潮。本文简要介绍杜威、孟禄来华讲学的史实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认为逻辑学是多元的,他把逻辑学分为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和社会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他认为逻辑学的多元性是由文化的多元性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逻辑学,这种观点误读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没有认识到逻辑学的全人类性和工具性质。其结果影响了逻辑学在中国近代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20世纪30年代金岳霖对我国传统逻辑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岳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逻辑学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在这一时期,金岳霖先生创造性地介绍了传统逻辑,并且第一次提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形式和逻辑规则,填补了西方传统逻辑没有这一命题的空白,为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20世纪,传统逻辑学命运乖舛.试验逻辑学派在其间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试验逻辑学是由杜威创立,通过其本人和其学生胡适的不懈努力传入中国,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试验逻辑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评和否定,但它本身并不是纯粹的逻辑学.国人在二三十年代对试验逻辑的推崇以及时传统逻辑的排斥是有一定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2012年,在贵州有三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可以作为逻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标志.其实,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中,在逻辑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与发展中,贵州学人常常是主动积极地认真参与,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卓有成效的.王延直《普通应用论理学》出版100周年纪念会,著名的因明学家虞愚在贵州大学讲学七十周年纪念会,以及在贵阳召开中国逻辑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都是中国逻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几年来,贵州大学因明学者研究硕果累累,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正在兴起.可以期望,在逻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贵州应该而且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逻辑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 ,它既有认识的作用 ,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 .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探求新知识 .例如 ,欧几里德几何学 ,就是从少数几条公理出发 ,通过逻辑推导 ,推出了许多人们原来不知道的几何定理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与逻辑学紧密相关 ,一方面 ,数学基础需要用逻辑来阐明 :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离不开数学逻辑 .所以在大力倡导知识创新的当今社会 ,让中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一点逻辑知识十分必要 .但是 ,学生在学习简易逻辑一节内容时 ,出现了许多困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在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  相似文献   

10.
逻辑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探求新知识.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学,就是从少数几条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推出了许多人们原来不知道的几何定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与逻辑学紧密相关,一方面,数学基础需要用逻辑来阐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逻辑.所以在大力倡导知识创新的当今社会,让中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一点逻辑知识十分必要.但是,学生在学习简易逻辑一节内容时,出现了许多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逻辑学成果是辉煌的 ,但问题也是突出的 ,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 2 1世纪 ,逻辑学的发展问题尤其令人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指出了逻辑研究中的三点误区 ,提出了逻辑学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原则 ;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提出应结合其他思维科学来研究逻辑和加强逻辑哲学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数学的基础是逻辑学。以前 ,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对逻辑学未开必修课 ,使一部分中学数学教师逻辑知识先天不足 ,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逻辑误区 ,本文列举三例 ,论证了逻辑误区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知识管理的理念产生.随后的几十年,知识管理在西方受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紧随世界潮流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从大学这个产生和传播知识的重镇出发,关注其中高智商成员,揭示大学及其成员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大学知识管理和大学中成员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和解决部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逻辑学教学与研究陈旧落后的状况,我国逻辑学界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形式逻辑要现代化”、“普通逻辑课要现代化”的呼吁。时至今日,20年已经过去了,我国高等学校普通逻辑教学的改革与现代化走过了红火发展的历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突出的表现是:一批又一批普通逻辑教材相继问世并在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引导作用。从这些教材可以看出:逻辑学的观念改变了,逻辑学不再单纯指传统逻辑,相反,原来传统逻辑中那些陈旧落后无用的东西已被逐步删除,现代逻辑(主要指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越来越多的被吸引进来;逻辑学的教学体系更新了,以现代逻辑思想为主线,以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和合理性为中心的逻辑教学体系,逐步取代了由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四大块构成的旧体系;逻辑学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了,无论演绎部分还是归纳部分都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 ,高校逻辑学 (这里仅指“普通逻辑” ,或称“形式逻辑”)教材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尤其是现代化问题 ,一直是逻辑学界非常关注、并给予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建国初期 ,我国高校使用的逻辑学教材主要是引进的苏联斯特罗果维契的《逻辑》和高尔斯基、塔瓦涅茨的《逻辑》等。针对这些教材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早在 2 0世纪 5 0年代末和 6 0年代初 ,我国逻辑学界就围绕着“形式逻辑的修正和改造”问题 ,开展过热烈的大讨论 ,并涌现出一批自编教材。特别是到了1978年 ,我国逻辑学界又开始了“形式逻辑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 ,继而更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6.
数理逻辑的产生源于传统逻辑自身的不足。数理逻辑建立以后,其理论及方法对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融入到现代科学各学科之中。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入到知识处理和智能模拟领域,逻辑学发生认知转向的目的,就是想把数理逻辑与心理学、神经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帮助解决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出现的复杂的知识推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首次传播逻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引起国人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的响应。鸦片战争以后,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近代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动西方逻辑的系统传播,同时以西方逻辑为参照系,努力探讨中国传播思维方式的变革。考察这一文化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正确评价逻辑学的价值。搞好中西文化交流,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10年代留学日本的贵州学生直接将各种新学思想源源传入贵州,重视政治学理的阐述与政治体制的分析,触及民权、三权分立、共和制度、联邦体制等核心理念,推开了贵州新一轮新学传播热潮。贵州留学生大都在孙中山与梁启超间做出选择,受粱启超影响尤其显著。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观念,也由留学生传递回省,两种思想的碰撞从此在贵州拉开了序幕。留学日本的贵州学生为贵州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干部准备。  相似文献   

19.
李琦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45-48
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人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在20世纪初期的逻辑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度导致心理主义陷入绝境,为逻辑学涂上了浓厚的反心理主义色彩。然而,反心理主义理论自身困难重重,加上当代逻辑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心理逻辑的产生,使逻辑学中的反心理主义色彩渐渐淡去,反心理主义的统治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作为人们进行思维所必须运用的工具,是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的,它对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逻辑学研究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上仍存在诸多争议。高校逻辑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坚持以传统逻辑为主,适当吸收现代数理逻辑知识,加强逻辑学科的应用性研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我国高校逻辑学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