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学论发展,出现了多元互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同时,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这些对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本土意义:1.重视国外现代教学理论的新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动态,并由单纯地介绍和翻译向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发展。2.促进了教学论研究和教改实验的结合。3.教学论研究出现了"求新"、"创新"的趋势。4.促成了教学论研究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当前教学论研究:热点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世界自身的演变发展历程决定了教学世界不能简单地回归生活世界,而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超越生活世界。因此,作为教学世界核心的课堂既要传承知识,更要激扬生命,即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与此相适应,当前教学论研究范式不能迷恋书斋文献,而是要热衷于课堂实践,即研究范式从"文本式"向"田野式"转向;教学理论来源不要仅停留在思辨演绎层面,而是要实践生成,即从理论教学论到实践教学论;研究取向不应只追求宏大理论,而是要关注教学生活,即研究取向由"科学泛化"趋向"泛学科化"。  相似文献   

3.
学派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围绕学术大师并形成一定的师承关系;二是要有一个学术组织或机构作为阵地;三是形成体系完备的学术观点.我国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先生、李定仁先生为代表的"教学七要素学派"、以西南大学张敷荣先生为代表的"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学派、以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先生为代表的教学认识论学派、以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先生、叶澜先生、钟启泉先生等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学派.中国教学论学派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教学论内部的发展,即教学论内部不断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二是学派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魄的教学论学派.为了促进中国教学论学派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论研究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队伍的整合;研究方法的突破,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直观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论研究成果,挖掘研究主题之间的深层关系,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数据来源,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软件和"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绘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论研究的580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表明:教学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及不同流派教学思想体系研究""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的研究""教学论的方法论研究""教学论的实践性和实践教学论研究""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问题与发展研究"等五个方面。我国教学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仍有很多研究空间需要探索和挖掘;需要促进目前未受到足够重视但对于教学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领域的研究;加强教学论的"元研究",使教学论尽早地走出理论移植和理论演绎的困境;教学论的方法论研究、教学论研究范式等主题应成为研究者反思的重要主题;强化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有效途径的研究;吸引更多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教学论展开研究;回归"教学"本身的研究应成为今后教学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教学活动理论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活动机制问题.历史上的"自然主义"教学论、"观念"教学论、"经验"教学论、交往教学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前苏联的活动心理学以及国内的教学认识论、活动教学论等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要深入揭示学生在教学活动基础上实现发展的内在机制,首先需要在系统考察教学活动理论的研究进展与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寻求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我们过去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往往把打基础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打好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使一些学生虽然知识不断增多,而学习能力却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造成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失调。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探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打好哪些基础,怎样打好这些基础,是研究改革低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教学论研究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在反思和对话中回归自身传统.教学论研究者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整合中提出和探讨了一些具有生长点意义的问题,对多元背景下教学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澄清,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也是关于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教学实践中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和解决得好不好,都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当然只就理论上来讲,不涉及其它原因)."由于教学过程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至关重要,所以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孜孜不倦地对它进行了探索和解释.且不说教育史上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纷纭众说,就目前教学论研究来说,对教学过程的解释仍是见仁见智.我国及苏联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理论研究者以哲学认识论研究教学过程,认为教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中一门比较年青的正在成熟中的学科。近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发展很快,一些旧的理论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诸如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教学方法的实质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新的理论不断得到新的发现和创建,诸如在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艺术理论及学习理论等方面,都不断突破旧的理论框架。十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论著大量问世,它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论研究的繁荣;同时,它也呼唤着教学论研究的系统深化,期待着教学论研究目标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ú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ú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憾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论的基本指向有两个:一个是服务于学科建设,一个是服务于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完整地理解教学论的实践意蕴,而不是将其局限在狭小的概念范畴内。教学论的"实践性"不仅在于其"回到历史中"的理论性,还在于其"到实践中去"的应用性,客观描述历史发展规律和积极关照当下教学生活是建设教学论学科和推动教学实验的双重动力。教学论回归"实践"需要提升文献研究的建构效益、强化课堂教学的深描力度和重审教学要素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教学论,其学理性和深刻性应基于形而上之"思"。以"存在"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哲学命题为基点,以缘何追问教学之"存在",教学是怎样的"存在",如何认识教学之"存在",怎样建构新形势下的教学论为线索,对当前教学论研究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发展方向作了较肤浅的论述,以为教学论者之理性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吕范江 《考试周刊》2013,(92):89-89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究,教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高中生则采取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结果虽然师生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并且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极大地束缚了高中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本文对高中英语教学与学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试论“非教学论”研究倾向张熙一教学论要教学论化的问题,尚未受到重视和研究。这些年来,一般只讲教学论要科学化,也讲教学论要中国化,至于教学论化的问题,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教学论研究中“非教学论”倾向却很明显,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教学论学科的地位,使教学...  相似文献   

15.
论教学理论的可行性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教学论界往往只满足于一般地或泛泛地谈论教学理论要回到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而很少研究什么样的教学理论才能指导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应具备什么条件,教学理论如何指导教学实践等这类更为重要的问题。结果是,一方面使得教学认识论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哲学中"存在者"与"存在"的角度考察我国教学论近30年的研究状况,在研究的思维方式层面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教学论研究方法与范式、教学论学科构建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以"存在者"为关照对象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在长期的教学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存在"为关照对象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是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实验行为学范畴,以观摩课教学片断为行动载体,确立虚拟认知环境,探讨"微观教学论"的实践路径.微观教学论涵盖类比、联想和预见,涉及观察、实验、抽象与归纳等认知先行工具和二级因素因子.通过对"微观教学论"的恰当研究,实现"学好数学、学会审美"等高层次认知目标和高产出认知行为,促进"微观学"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思考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汪刘生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领域活跃,研究空间正在不断地拓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态势:教学论研究正在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从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从单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从定性分析转...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是一条不断追求"科学化"的道路,其背后隐含的是对学科发展确定性的寻求。随着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和成熟,非确定性特征却日益凸显。而以确定性的寻求为视角,通过梳理国内外教学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可以揭示当前教学论研究中"非确定性"的存在合理性,进而论证了教学论研究的本体论承诺,即非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寻求。并且,在此基础上,从内在机制和外在保障两个方面提出超越非确定性的教学论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孙莲芬 《家教世界》2013,(9X):82-83
<正>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积极探索知识的奥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研究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更具有现实意义,下面,结合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谈一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