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女性文学的文化症候和误区,探讨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强调女性作家应该注重创新,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去创作一种新的文学,一种供全人类共同欣赏的文学——生态女性文学,这才是中国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所独有的“女性视角”,使女作家所写的性爱臣服于美的规律。“女性文学”的未来发展走向是“双性和谐”。  相似文献   

6.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丁玲创作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八十年代中期,是女性叙事文学的“被阉割期”。“被闭割期”的女性文学,是缺乏“女性声音”的文学,是不再有政治和艺术冲击力的文学。女性“第三代小说”以王安忆的“王恋”\缺凝的“两垛”为其发端,开始显现出女性作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所努力做出的文化调整。“第三代小说”彻底改变了妇女在中国文学中的”被讲述“地位,在女权主义的最为初级的形式上,即在当代文学史的线性时间上,争取一种文化的独立和对抗,在象征秩序中获得同男人平等的机会和权力。“第三代小说”也为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谈性色变”在中国成为历史,但文化市场五颜六色,精糟混杂。在新的伦理建构整合的过程中,文学无可置疑地充当着重要角色。文学可以写性写色,但应辨别不同品位文学中的“性”和“色”。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美人”意象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与封建文人雅士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对应关系,命运之轮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对女性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并将这种感慨沉淀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其中有“史”的因素,自是文化传承与变革规律之所在。然而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政策,在中国传统文学诸文体中,小说被视为末流,封建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更是无情地虐杀了文人创作的心理动因与可能性。此外,中国传统的恋“史”审美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利坤 《文教资料》2011,(32):16-17
中国女性文学兴起的内因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外因源于西方女权思想。长久以来批评界认为中国女性文学建立在西方语境之上。中国女性文学深受英美文学中女权文化影响,但在两者的对话间,仍凸显出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巨大差别,两者各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宫体诗即是在齐梁时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内容多为吟咏女性,风格绮艳,甚至有些色情描写成分。宫体诗的形成符合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宫体诗的主要作者都深受佛教影响,甚至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从思想文化乃至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谢冰莹是我国20世纪最早的女性觉醒者和女性文学作家之一。她的“女兵文学”系列作品,尤其是《从军日记》和《女兵自传》,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展示了中国知识女性在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斗争中跋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8.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质疑和非议促使王富仁提出“新国学”主张。王富仁先生在《“新国学”论纲》以及相关文献、谈话中表述的文化胸襟和学术眼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该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而不应该只是指中国的新文学,它首先是指“新文学”,当然也包括章回体小说、旧体诗词,甚至戏曲文学。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这个学科才会真正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和美文运动中女性写作遵循的中国古典感伤传统不同,苏雪林早期散文有明显的“西化”色彩,表现为对基督教文化、西方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以及西方社会制度、风俗人物和科学技术等充满亲近感与优越感的描述,显示了她在美文运动中独特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