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学徒制技艺传承模式在当代手工艺行业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研究,分析了其特点及其对促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代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既有传承模式保守、封闭、低效,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技艺传承意向浅淡三大现实困境。现代学徒制能够以产教融合促进民族技艺物化产品的市场运作、以心理认同的构建激活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以规范的教育体系确保技艺传承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三大困境的突围。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还需要防范传承过程过度工具化导致民族技艺文化内涵的旁落、对传承人的专有技术进行必要的产权保护、依托规范文本及信息技术推进技艺传承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家传世学、作坊式学徒制的历史形态中保持渐进的、相对独立的传承和发展。但与现代科技相遇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遭遇传承的危机。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一般手工技艺、现代职业技能都存在区别,在培养目标、技能类型、培养形式等方面明确特殊指向的"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模式。民族职教的"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当前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保持活态化、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作为制造日用器物所需的技艺而存在,在科技发达和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城市中却涌现一股手工艺热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以往的手工艺研究多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关注手工技艺的传承,虽然偶有论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新趋向,但对城市新中产人群对手工艺品的消费和整个社会兴起的手工体验热潮缺乏深度的解析。手工艺在今天的新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转型对传统手工艺的巨大影响,也昭示了手工艺对当下国人建构有品位和自主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改革和专业建设,将职业教育和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结合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了一个研究传承的平台,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民族手工技艺和市场进行研究,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为传统手工艺的弘扬创造技术支持,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产品,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手工艺。  相似文献   

6.
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艺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如何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本文在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新华村白族银器技艺在旅游大潮中的发展轨迹和资本化运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为当下民族技艺传承与发展探索模式与出路。  相似文献   

7.
面对来势迅猛的工业化、汉族化、单一化和消费化,壮族传统手工艺面临日渐式微甚至全方位濒危的态势,抢救和保护这一工艺已是刻不容缓,为此,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麦;位村和马海村壮族已濒危的制陶与造纸手工艺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比,描述壮族制陶与造纸传统手工艺的特色与流程;探究其传承、保护及盛、衰原因;论证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可行性;对壮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要兼顾其核心技艺,又要兼顾技艺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0.
学徒制作为一种技术的传承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徒制出现和发展,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不断调整的结果。现代学徒制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做了改进,注重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打破了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立足于此,对我国现学徒制模式进行介绍,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希望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苏州传统手工艺辉煌与忧患共存.本文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为基础,探索一种符合苏州传统手工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传统手工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苏州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邳州纸塑狮子头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其工艺特色和生产方式的解读,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前提下,从其工艺传承与现代应用的角度对这项传统手工艺进行阐述,旨在讨论对传统手工艺在生产性保护方面的实践措施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及技艺文化的传承史,从来都是需要学徒制的,只是需要学徒制的规模、方式、标准有所不同。解放后我国企业学徒制的兴起、壮大乃至衰落,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展的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及其在实践中蕴育的现代学徒制雏形,以及后期的缓慢进展乃至中断,其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经验与教训。当前我国两部委都在试点学徒制,只有以历史的经验和问题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为学徒制发展路径设计的依据,同时建立基于学徒、师傅和企业需求的利益回报递增机制,建立国家职业标准、学徒质量标准框架与职业资格对接体系,才能推动学徒制真正走出中国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工艺保护至关重要。工艺美术技能的培养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将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一、学徒制的演进与衰落所谓"学徒制",是一种在社会生产中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技艺传授方式。它萌芽于奴隶社会,鼎盛于封建社会,经历了"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家族化"到"社会化"的演进。早期的学徒制是一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教育,它较早地出现在家族式的手工作坊中,主要以父传子的形式传教授艺,同时担负着传承家业的重责。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徒制教育日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统传承方式的式微,现代制度化教育开始接续传统工艺传承的重任。传统工艺传承纳入现代制度化教育范畴内,需要适合模式,才能实现有效传承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合理、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其能够与传统工艺生产运行方式、生产过程和组织形式相适应。较之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传承传统工艺的功能转型、价值重塑、主体秩序、体系构建进而促进其合理性的实现。展望未来,现代学徒制将在现代产业环境中寻求传承传统工艺的特殊活力,并不断调整和优化思路,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学习制度,它以传承手工艺技术、培养熟练的手工业者为基本宗旨,是学徒制教育制度化进程的重要阶段。随着契约成为师徒关系确立的依据以及行会对学徒制的管理,师傅对学徒的招收、培养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成为行会、整个手工业甚至城市的公事。行会学徒制以契约关系为纽带,构成师傅、学徒、帮工三级晋升制度,采用小作坊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重视言传身教。各行会对学徒制度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对学徒制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开展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9.
手工艺遗产作为地方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基本认知,是一种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化形态。随着文化旅游和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从生活品走向工艺品,出现了“我者”的生活品与“他者”的艺术品形态并置,引发了手工艺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的迷思。文章以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研究对象,从“主客位”角度分析不同行为体对手工艺遗产价值认知的差异性而出现的手工艺遗产的不同形态,认为当代手工艺遗产价值是“我者”价值与“他者”价值互构的综合体,须从手工艺遗产层级一体化价值体系认知出发,理解手工艺遗产生活品与工艺品并存的意义,从而促进手工艺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存续。  相似文献   

20.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自古以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而起伏变化,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的基因和智慧的结晶,也蕴涵着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反映工匠职业态度和操守的工匠精神,它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世代传承的关键所在。在如今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缺乏创新的时代,更需要弘扬传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