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困境、人文关怀与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正处于人文困境之中.大学英语课程的边缘化导致教师“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专业发展前途受限使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无法实现;教师专业素质准备、个人发展目标与大学英语专业岗位要求、发展目标错位,教师不能达到“高峰体验”的情感状态和工作佳境.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人文关怀,首先,要变革观念,要建立教师——学生——教学这一整体化的教育生态系统理念,注意各生态要素的均衡发展,以维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其次,要引导社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使之真正尊重教师的劳动;最后,即最为根本的是要形成独立、专门的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制,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大学英语硕士、博士学位点.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已引起各国家的关注。教师专业化运动包括对“专业”、“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特征等基本理论的探讨。“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观念已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并且正在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教师职业所具有专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情绪劳动失调的风险。为了降低教师情绪劳动失调发生的频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还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使教师明确情绪劳动的相关要求。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分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劳动存在着:缺乏“关系”意识,难以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缺乏“共情”意识,难以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学生;缺乏“对话”意识,难以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应该培养教师的关系意识,构建师生间良好的关怀关系;培养教师的共情意识,满足学生真正的关怀需要;培养教师的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取向,关怀了学生,忽视了教师;关怀了“类”生存,忽视了“具体的人”;关怀了单一方面,忽视了整体。教师生存方式的扭曲、教育变革的呼唤和哲学研究的启示,要求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教师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5.
高芹 《教育导刊》2007,(7):35-37
解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是促进学校教师隐性教育知识显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它隐含了教师在经历关键事件时,要做出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的抉择。解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可以从设计个人研修活动、建立集体交流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档案袋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阶段"关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教师会经历一个专业成长的“危机阶段”。“被动发展式”的专业成长模式、教师专业角色的孤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凸现等是造成“危机”的原因。让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导者,体现“教师即研究者”的精神;教师促进者协助创建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走出孤立无援的境地;倡导学校教师主体化,体现教师本位,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学校和教师为缓解教师压力而共同努力等是对克服“危机”的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教育专业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师工作专业化,使教师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者。我国21世纪的教师教育,正以教师专业化为改革取向,比照着教师专业基准的要求,从理念意识、政策体制、教师个体三个层面予以整合策划,进行全面、协调、优良的改革,以培养适应当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专门人  相似文献   

8.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教师本该是最爱学习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症”、应试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是教教材者”的观念以及管理上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均阻碍了教师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不再将学习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更注重追求学习的内在价值,使之成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校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创造和超越,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营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新理念——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要产生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需要激活教师的共生意识,构建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良机。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社会中教师应改变传统角色.教师要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将学习的成果惠及学生和教学;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实现研究与教学互动共生;教师要成为"导学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平等交流与对话中重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成为"合作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独行者.只有教师自觉认识到角色转化的必要性和方向,才...  相似文献   

12.
从"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是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新时代,要坚持"提要求"与"给保障"相结合,努力使教师成为首都人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努力使教师成为首都人尽其才的职业;"面向全体"与"面向重点"相结合,努力使教师成为首都人才辈出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严重地制约了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汽车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为行业培养出合格的运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教育与培训与实际需求脱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对"人"、"案"、"物"监督三种运作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加强基层检察工作内部监督工作要切实发挥派驻检察院纪检组的监督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赋予纪检监察部门同步跟踪监督权;严格执行扣押、冻结款物随案移送和一并处理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专业发展学校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教师/ 专业发展学校0研究中, 出现了几个有冲突的术语概念。深入的考察和清理表明, 术语/ 教学专业0或/ 教育专业0比/ 教师专业0更具合理性, / 教学专业化0包含了/ 教师专业化0; / 教师发展学校0则容易流于抽象而空洞的/ 教师发展0, 因而应该修正为/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0,以回归/ 专业发展学校0并促进真正而具体化的/ 教师专业发展0; / 专业发展学校0的价值取向不是/ 教师为本0, 而是/ 学习需要定向0; 深化/ 专业发展学校0研究的思维方式, 需要超越/ 封闭割裂0而走向/ 开放整合0。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和最高追求。高职教育应克服功利性、工具性的弊端,实施幸福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让教育过程成为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体验教育的幸福的过程,提高师生幸福感,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8.
“ASP” (ActiveServerPages)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器端网页设计技术 ,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 同时Access数据库作为微软推出的以标准JET为引擎的桌面型数据库系统 ,由于具有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等特点 ,一度使ASP +ACCESS的建站理念成为当前大部分建站人员的首选 但因ACSESS数据库易被下载和ASP网页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会使ASP的站点带来多种安全隐患 ,使得一些非法入侵人员有机可乘 从“ASP工作机理”、“使用ASP构建WEB站点”、“ASP的安全隐患”及“安全处理对策”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使用ASP开发网站、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project examines friendship development by identifying behaviors that young children associate with friendship and comparing whether those behaviors match what adults in an enduring friendship recall about the beginnings of their friendships. To examine these questions, young children at a child care facility were interviewed about friendship and 95 adults in enduring friendships identified critical incidents from the beginnings of their friendships. The results not only support past research about what friends mean to young children; but also identifies the ability children have to make distinctions among the many individuals who play with them to be able to label a special person as a best friend. The project proposes that whether childhood friendships become enduring friendships is 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the children have to remain friends. It is suggested the opportunity to remain friends is one that can be enhanced by parents an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