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业界人员越来越多地将游戏化设计元素应用至实际营销,期望提升用户参与积极性。通过整合以往研究文献,发现随着游戏化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其概念界定、应用领域等研究较多,但在游戏化设计元素应用的"受众心理分析"和"组合应用分析"两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分析游戏化设计元素的心理作用机制,构建"刺激-机体-行为"游戏化营销运作概念模型,探索网易云音乐H5测试、耐克集团Nike+应用、支付宝蚂蚁森林案例的游戏化设计元素组合应用,以期为提升营销活动策划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7月6号的浙江大学礼堂里,支付宝总裁邵晓锋对台下的员工说:“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员工了。”支付宝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种支付工具,就在5天之前,它的注册用户数突破2亿,超过了Ebay旗下的支付工具Paypal此前公布的1.8亿注册用户。这也是支付宝第一次在核心数据上超越Paypal。  相似文献   

3.
如果将媒体的动态新闻和深度报道比喻为“树”和“森林”的话,处于速读时代,哪个更能够吸引受众?或许。快节奏的读者会选择前者。因为,看一棵树和认识一片森林是不同的。只看一棵树,需要的是便捷,互联网等新媒体更能满足受众需求。而认识一片森林,则要在看树的基础上。再把眼光放宽一点、看深一些。  相似文献   

4.
APP的发展带来红包的火热,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美团红包、亚马逊红包以及淘宝红包,各类APP都掀起了红包狂潮,以红包作为链接点,以寻求更大的受众关注度。本文拟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APP红包——微信红包以及支付宝红包为研究点,通过对比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受众使用APP红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资讯情报     
<正>支付宝晒全民账单:移动支付占比为65%1月12日,蚂蚁金服正式对外发布2015年支付宝年账单。支付宝方面给出的数据显示,移动支付占比为65%;上海人均支付首破10万;90后接近80后,成为互联网理财人群的中坚力量。在移动支付渗透率方面,西部地区更高。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占比排前五的地区分别是西藏,贵州、  相似文献   

6.
在移动支付领域被打得十分被动的支付宝,终于开始反击。微博支付就是支付宝的马夹,是用以对抗微信支付的排头兵。2014,一场“微博支付VS微信支付”的大战即将展开。  相似文献   

7.
郭喻楠  田宇 《兰台世界》2016,(13):22-24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以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它强调对受众的研究。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引入"使用与满足"理论,有利于档案部门从档案用户的角度审视档案利用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而优化档案利用服务。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揭示和特点分析,并结合档案用户的利用心理、利用行为,探索档案利用服务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视广告费“隐性转移支付”的模糊笼统等缺陷,有的学者提出了“显性转移支付”的理念和设想。从电视媒体的特性和受众心理特点考虑,“显性转移支付”容易导致受众以消极心态接触电视媒体和广告,受众的休闲自在心理需求受到约束,媒体措施与受众的动机发生错位,是不切实际的。而“隐性转移支付”、“显性支付”和二者结合的支付方式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9.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与满足”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从考察受众对不同媒介的使用开始,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加以解释。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依然有许多缺陷。麦考姆斯和韦弗曾提出,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学说协同起来,构建一种综合了受众中心和媒介中心的新取向。本文认为这才是比较全面、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0.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到《老友记》,美国电视连续剧(下文简称“美剧”)这一外来文化传播现象,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本土的影视业及受众的审美与选择倾向,成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典型. 美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受众的一系列行为皆为自主性选择行为,即受众在主动使用媒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12.
任晖 《新闻世界》2013,(6):311-312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在分析微博爱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诉求。  相似文献   

13.
赵辉 《报林求索》2009,(8):93-95
7月6日,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在杭州发布数据称,注册用户突破2亿,一举超越贝宝(Paypal)成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电子支付工具。  相似文献   

14.
正把钱转入余额宝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支持支付宝账户余额支付、储蓄卡快捷支付(含卡通)的资金转入。不收取任何手续费。通过"余额宝",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截至2013年2月底,余额宝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用户已突破8100万。从2013年6月13日至今,余额宝规模每天以22亿元左右的速度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13,(11):14-14
近日,支付宝发布公告称从12月3日起,用户在Pc端使用支付宝账户间转账将不再享有免费转账额度,同时,若在支付宝钱包转账,还会保持免费。按照支付宝发布公告,“在电脑上进行支付宝账户间转账,费率进行下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总结归纳出对移动支付用户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四类关键因素,并以支付宝钱包作为移动第三方支付的代表性平台,对四类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其中移动支付安全因素通过作用于使用态度从而直接产生影响;便捷因素则通过支付快捷与移动端便利性优势两方面对支付意愿产生积极作用;此外,场景构建丰富度及优惠方式通过改善移动支付应用与用户生活习惯的兼容性而显著增强用户的满意度,激发其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17.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7.5亿.从微信这一平台衍生出的各种互动行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点赞行为更是深受用户喜爱. 用户补偿心理的驱动 网络传播中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逐渐形成实名关系与匿名关系共生.①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用户一般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会根据关系的远近(强弱)来进行交流.对于“强关系”对象的内容人们总是会优先进行关注和评论,“弱关系”对象由于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关注度也就较低.微信用户补偿心理驱动下的点赞行为更多地是对于“弱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陆彦好  顾熠男 《东南传播》2021,(10):131-136
Vlog新闻作为新兴的视听新闻形态,展现出与传统新闻迥异的新特征.受众对这一新媒介技术能否接受、如何接受,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考量的问题.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对291份来自Vlog新闻用户的问卷数据考察其使用行为.研究发现:受众信息需求、情感需求和整合需求的满足均会正向影响受众对Vlog新闻的感知有用性,其中信息需求满足的影响最大,而整合需求满足的影响最小;感知易用性也对感知有用性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上述因素可以用来预测Vlog新闻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文章基于上述结果对5位Vlog新闻用户进行访谈,并结合Vlog新闻产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范敏 《新闻与写作》2004,(11):24-25,35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接触条件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40至70年代的美国,一些传播学者通过对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印刷媒介读者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分析,认为受众接触媒  相似文献   

20.
看了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有一棵大树从来没有经过人修剪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棵大树枝杈纵横,主干与支干几乎不分,没有层次,没有高度,给人乱糟糟的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树这个样子呢?很简单,原因是没有人修剪过它。“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稿件也是如此,许多最初摆到你写字台上的稿件是一棵没有经过修剪的树。这棵“树”按照作者的意图疯长,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标准和版面的要求。怎么办?拿起剪刀,把多余的“枝杈”剪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