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姨,你为什么要跟叔叔结婚呀?”“小便的时候,为什么她可以蹲下来,我要站着?”面对幼儿提出的这种种怪问题,成人是回避还是回答?如果回答则应如何回答?许多年轻的父母和幼儿教师为此伤透脑筋。有扣须鸣“什么结婚不结婚的,不要脸皮,去去去!”有些父母和教师对幼儿的这种怪问题感到厌烦而横加斥责。这样一来,似乎问题就解决了。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当然没有。不仅如此,这样做还会给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下障碍!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思维活动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后者,前者的发  相似文献   

2.
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尽可能地回答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较易办得到的方法。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到很新奇,他们的求知欲也很旺盛,什么都想问问,什么都想知道。有的家长能够十分热情地、耐心地、郑重其事地对待幼儿的提问;有的家长对此却漫不经心,或者感到厌烦,甚至对幼儿加以斥责。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会对幼儿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前种做法不论其回答准确性程度如何,都会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一些满足。这种态度实际上是肯定了幼儿的好问精神,并鼓励和启发他们提出问题。于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好奇好问的,他们经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家长感到很不耐烦,敷衍了事;有的家长则很有“耐心”地回答他们,从头到尾反复地讲,唯恐孩子有什么不明白之处。其实,这两类家长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5.
我园近两年经常开展的一项家园共育活动叫“嘉宾有约”——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本班幼儿家长做嘉宾,和老师共同组织教学游戏。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的老师会问:“家长工作都很忙,他们愿意来园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家长不是老师,孩子听他们的话吗?他们会组织孩子吗?”这些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谈心亭     
梅馨: 我们幼儿园每年“六·一”要开展评比“好孩子”活动,表现较好的小朋友就发一朵红花,并在红花下面贴一张写有“好孩子”的字条。有的教师认为,孩子不犯什么大错误,都是好孩子,没发到红花的小朋友会感到很伤心。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梅馨,你认为这样做对幼儿有益还是有害呢?  相似文献   

7.
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痛苦是巨大的。即使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感到心情沉重。这时,他们最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什么呢?我感到这样的孩子最需要老师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细心和关心 家庭不安定,孩子上幼儿园也会显得心事重重。这时,他们最需要老师轻声地问一句:“你怎么了?”如果老师只是说“别理他,一会儿就好”,那么孩子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打击啊。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爱抚,他多么希望能从  相似文献   

8.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关心孩子的家长就会忙着询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有的家长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家长就会感到失望。还有的家长会这样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什么?”让孩子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新鲜事,甚至让孩子提出问题来。两种提问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思考:你赞成哪一种提问呢?  相似文献   

9.
父母重视幼儿的学习,为他们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可让父母苦恼的是,孩子明明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为什么不想学习,总想着玩呢?原因是许多父母只看重幼儿记住了多少知识,而不管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全面的开发;或只注意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他们个性、自尊、良好情绪、悟性及脑健康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使得父母对幼儿的学习教育事倍功半。怎样让幼儿爱上学习,我们和父母分享三种观念。观念1把握孩子最想学习的时刻。什么时候教孩子最好?心理学家的答案是,孩子最想学的一刹那。怎样把握这“一刹那”呢?也很简单,当幼儿主…  相似文献   

10.
一些幼儿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妈妈的回答往往是哄骗,例如,“你是拣来的”、“你是别人送来的”、“你是从妈妈肚脐眼里生出来的”等等,有的妈妈还责骂孩子:“真不害臊,你问什么不好,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些回答,常会给孩子  相似文献   

11.
水煮沸了,水汽顶掉壶盖;太阳光下,奶奶的老花镜点燃了小纸片;冬天,玻璃窗上结出了美丽的冰花……家庭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家长应善于利用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呢? 一、珍视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孩子来到人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蹒跚学步的孩子会盯着自己的影子,总想踩住它;有的孩子拆开闹钟,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们扛着一只死苍蝇……好奇心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能使孩子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予理会,甚至呵斥孩子:“没完没了地问,烦死了。”须知,这是在把科学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因为,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多次得不到满足,甚至被压制、否定,则好奇心就会消失。而一个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二、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比由家长去直截了当地给孩子解答问题重要得多。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拿着小瓶对妈妈哭嚷:“谁把我的蚂蚱弄死了?”妈妈惋惜地说:“是吗?”她拿过瓶子,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天空     
“六一”是孩子的节日,应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做父母的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是去学校里观看一次孩子们的表演就足够了,那是孩子给予父母的。孩提时代,是一个做梦的时代。但我们却对孩子的梦知之甚少,很少有父母自觉自愿地去理解孩子的梦想,甚至有人认为那是孩子的话而不以为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自以为重要的事情,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做他们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让我们再担当一次孩子的角色,就会觉得孩子并不简…  相似文献   

13.
☆压制儿童的好奇心摇儿童提出诸如“我是谁生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时,不是直接对“性”感兴趣,而仅仅是一种好奇的反应。家长如果不正面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还造成一种印象,孩子会觉得有些问题是“很坏”,问了要挨骂,这样就会使他们从小对性有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怀疑父母做事的真实性摇采取哄骗的手法,如告诉孩子他们“是拣来的”“石头里跳出来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真相总是会被孩子们识破的,一旦孩子明白了真相,就会认为父母欺骗了他们,甚至怀疑父母做事…  相似文献   

14.
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尽可能地回答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较易办得到的方法。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到很新奇,他们的求知欲也很旺盛,什么都想问问,什么都想知道。有的家长能够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情况:一部分幼儿总是踊跃举手发言,另一部分幼儿却很少举手发言,有的甚至从不举手发言。老师往往会请举手的孩子发言,而很少让不举手的孩子回答,即使请了他们,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无形中导致爱举手的孩子更加踊跃,不举手的孩子总是沉默着。应如何为沉默孩子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有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16.
家长大多是怀着一颗望子成才的心去教育子女的。但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家长却常常感到困惑。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要让孩子主动活动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靠大人“教”出来的。因此,教育孩子就要在“教”上下功夫———把孩子关在家里,教识字,教数学,教常识。采用这样的方法,家长费劲不小,孩子却未见得发展得好。这样的“教”会使孩子感到厌倦、乏味,是违背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天真活泼、兴趣广泛、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陈鹤琴先生60多年前就指出:“小孩子…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从哪里来的?"宝宝在不同年龄段提出这个问题,他想知道的答案可不一样。父母该如何回答?这可是考验智慧与勇气的时刻!回答这个问题,会让父母感到棘手。因为这个问题会被宝宝在不同年龄段屡屡提及,可父母并不清楚宝宝问这个问题是想知道什么,如何回答能够让自己不尴尬。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永远用开放的状态去陪伴孩子  相似文献   

18.
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意味着天真烂漫,童年意味着幻想,童年意味着无忧无虑,童年还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有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给出答案:我们当然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一切。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父母似乎并不太在意。还有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设计好了孩子的成长“宏图”。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能力与特长是不是与这样的“设计”相吻合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  相似文献   

19.
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要很好地处理幼儿的兴趣问题绝非易事,孩子的兴趣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满足好奇,尊重与保护幼儿的兴趣孩子的特点是好奇敏感、善于幻想,遇到什么事物,喜欢刨根问底。有的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孩子“多嘴”,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你不妨像大禹治水那样进行疏导,而不要像他父亲那样进行堵塞。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发问,鼓励发问,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正确引导,千万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积极学习,同孩子一起去探索正确的答…  相似文献   

20.
有的父母喜欢埋怨自己的孩子,责怪声不断,总之一句话:“这孩子不行!”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自信,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就会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因为自己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已经丧失殆尽,所以害怕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孩子看见他人获得成功便会乏味地说:“那种事真没有意思!”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就常常会和自卑的人混迹,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地希望拥有能同病相怜的伙伴。有的孩子则相反,不会去指责他人,但情绪更低落,内心里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