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Museum learning是国内博物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把握和追踪museum learning的国际研究热点与趋势,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更好的审视国内博物馆教育现状,更有效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研究中,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807篇museum learning研究文献的梳理,使用Citespace软件开展了合作网络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三种文献可视化计量研究,发现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是研究关键热点,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场馆学习的融合、如何整合跨学科内容是研究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葛敏  吴丁 《科技与出版》2021,(3):114-121
文章以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主题词为数字出版产业的835篇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出版产业研究成果数量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是学者的研究热点;虽然研究者数量众多,但大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持续深入,作者间的合作还需要加强;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来看,数字出版产业研究网络已初步形成,高...  相似文献   

3.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目前我国有关"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应的成果。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从文献分布来看,来源机构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从文献内容上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如社会关系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从作者上看,研究者数量众多,但是没有产生核心作者群,研究力量分散不集中;从研究深度上看,深浅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2,(1):113-121
采取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研究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年度分布、研究机构分布、高频关键词及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热点主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学科是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的主要所属学科;研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机构;研究主题包括问题分类、答案抽取、信息检索、推理以及机器学习;应用领域主要涉及电子商务、财经、医疗、旅游、教育、人工智能、社区问答等领域。同时,指出自然语言问答系统对于中文处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都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网络一代”用户,是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用户群体。其图书馆使用行为有不同于以往用户的表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方法/过程] 利用LISA、CNKI两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并结合引文等途径收集文献,从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两方面对国内外图书馆学领域关于“网络一代”用户的研究内容进行对比、综述。[结果/结论] 计量分析显示:从文献数量随时间分布来看,国内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是目前研究文献量下降的状况与国外相似;关键词分析可见:国内外研究背景、主要研究主题相近,覆盖了技术应用、图书馆服务、用户教育等多方面,明显的区别在于国外研究重视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研究,国内则重视阅读理论与阅读推广;内容分析显示:“网络一代”用户的图书馆使用偏好变化以及基于用户特征的图书馆服务变革均是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热点,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者更重视基于样本和案例的分析,但与国内研究相比,缺乏理论指导和统一的分析框架。国内以定性研究居多,取样与案例分析不足。认为未来研究需要增加针对“网络一代”信息行为的切实调查,关注信息行为调查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数字阅读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对“网络一代”用户信息行为的理解与感知。  相似文献   

6.
仪器共享管理是提升科技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抓手。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05—2022年499篇仪器共享管理中文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从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维度对我国仪器共享管理研究的研究进展与热点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仪器共享管理的研究历程可分为初始萌芽、波动增长和巩固发展3个阶段,年发文量呈波浪型的变化趋势;(2)从作者、机构合作上来看,我国仪器共享管理领域研究成果颇丰,但合作网络较为分散;(3)从现状热点上来看,从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管理系统到考核评价、信息化、协同创新,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服务化、物联网及面临的安全管理新问题。未来可以在科学仪器的研发技术与机制创新、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及共享平台的数字化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8290篇中国情报学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可视化工具GiteSpaceⅡ软件对相关引文数据和主题词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绘制知识图谱的方式分析了中国情报学的研究主体、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研究结论:首先,分析得出中国情报学领域内的26位高发文作者、26位高被引作者以及主要研究机构;其次,研究发现中国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基础集合由7篇对中国情报学有重大影响的早期奠基性文献、18篇高频被引文献、10篇文献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高中心性关键文献三个层面组成;再次,从高频关键词来看,中国情报学有竞争情报、信息检索等研究热点,从关键词节点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高中心性关键词来看,有用户模型、个性化服务等研究热点及相关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8.
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三所重点高校在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文献数量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发文被引和自引等方面的计量分析,以评价三所高校在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学科劳动组织和学科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外2010-2021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勾勒了中外媒介素养研究的时空特征,总结了演进历程、热点议题与发展趋势,绘制了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外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新鲜感”逐步消失;美国的学者和机构均占据主流,国内以双一流高校为主;国外发文期刊涉及传播学、儿科学等,国内集中在新闻传播和教育学;在高被引文献方面,国外关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国内注重理论本身梳理与中国化;从演进历程看,国内外均重视传播生态变化下出现的新概念,但国外研究侧重于定量,国内则多以定性方式评述理论发展;从研究趋势看,除国内外均关注的技术驱动类议题外,国内研究议题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了2008-2017年我国图情领域19种核心期刊刊载图情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产出情况,对论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项目分布、研究机构、著者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图情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是图书情报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机构间科研实力悬殊,高产机构和高影响力作者分布存在地区差异;理论研究是基础,方法技术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场馆是家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域,而家庭也被列为场馆教育的核心面向。针对场馆究竟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问题,本研究从场馆教育者的专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和加拿大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情况,寻求跨文化的经验借鉴。通过对场馆的教育理解和期待、家庭与场馆的教育动机以及家庭行为与场馆支持三个方面的深度比较,研究显示中加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特点各有侧重。无论优势,还是缺陷,都有共识和差异。在取长补短的意义上,我国场馆和家庭分别获得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功能作为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并梳理了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定位和角色演变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方面,政府应将科技博物馆教育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提升其地位。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博物馆应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育活动的常态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扩大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学习隶属于非正式学习领域,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为了推进国内博物馆学习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需要把握国际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趋势。文章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博物馆学习研究再出发的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学习;关注公众参与及影响因素,提高博物馆学习质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博物馆科学学习研究;基于博物馆学习结果多元性,开展纵向研究;立足本土文化,深化馆校合作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哲学转向延伸至博物馆领域。随着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讨论日益丰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始终无法绕开学习这一因素成为学界共识。《博物馆学习:作为促进工具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从理论出发,对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阐述,将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实践相结合,试图架起研究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本书资料丰富,理论介绍全面,可为我国开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如博物馆分众类别研究和学习环境如何分众化的启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开展更多聚焦事物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也受到了博物馆学习情境模型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影响。博物馆学习情境模型中的“情境”与情境学习理论中的“情境”本质并不相同,但是在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中易被混同。本研究对“情境(context)”和“情境(situation)”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理性讨论,并建议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以“上位情境(context)→下位情境(situation)”的形式完成从“情境(context)”到“情境(situation)”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一书着重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并针对博物馆儿童观众的研究成果分析做了深入阐述,对于全面指导博物馆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具有现实意义。受该书启发,本文最后以系统学视角,对教师、家长、博物馆从业者等不同主体促进孩子爱上博物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1956—2021年高校博物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读后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定位、藏品和教育功能四个方面;但研究人员和机构合作较少,多为独立研究,且核心问题研究薄弱;根据关键词突现功能分析了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合作机制、运营机制、智慧博物馆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作为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在激发观众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科技馆展品作为科普主要传播载体,其不同展示类型和特征差异,对激发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分析梳理科技馆展品类型及特征,以流动科普展品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学科领域、展示形式、感官体验、人际关系、交互方式等维度进行探讨,依据好奇心相关理论,找寻规律特点,进而提出影响展品激发好奇心的潜在因素,为更好地指导科技馆展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lthough John Dewey's educational concepts have been discussed previously in relation to museums, his own writing about museum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Dewey, who visited museums frequently throughout his life, recognized the powerful educational value of museums. He assigned a central role to museums as integrative components of raw experiences in hi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he made extensive use of student visits to museums at the 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 Early twentieth‐century museum educators and directors applied Dewey's ideas, and advocated a museum education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 that has significance for current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基础阵地,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馆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分析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要定位出发,指出科技馆科学教育在实现价值引领、供给侧改革以及开放体系建设上的新目标,并结合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从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生态构建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