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平时想写些稿子,但常感到身处农村没啥可写,有时还埋怨报刊上登载的新鲜事咋不出在我这里。最近看了《新闻爱好者》上的《身在基层真没啥可写吗了》《石振武写自己身边事》等文章,介绍基层通讯员采写稿件的切身体会,给我这个初学写稿者指出了路子。自己开始注意周围的人和事,果真发现许多可写的东西. 我组农民徐富贵,常年骑车游乡用火柴、卫生纸等小货物收换洒瓶,一年收入可观,我详细了解询问后写成稿子,很快被县广播站采用。 1987年8月份,我和本村一青年农民闲谈,得  相似文献   

2.
大凡自学新闻写作的人,从入门到熟练都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提倡写短新闻,短了不是很好吗?岂不知前边的短和后边的短有着质的区别。初学写作时候的短,是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的原故,因而拿起笔来觉得没啥可写。枣核解板——两句。也不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偶尔抓住一个题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里有许多原因,如选材、提炼主题,写作技巧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以为这和初学者不懂得采访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常常由于不会采访,或采访不深,主题不明造成的。特别是基层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着写,自以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到一点,或听到一些,就动手写。由于对要写的人或事知之  相似文献   

3.
<正>当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时,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志愿是当记者,写新闻报道。"当步入记者的行业时,或多或少也听到有的同志这样说过:"我主要是负责采访,写稿,制作新闻。"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认为我的任务也很明确,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而这些看法都看似与新闻评论不搭边,没什么关系,但新闻评论不只是编辑记者才能完成的事情,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新闻本身,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下面就  相似文献   

4.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河北涿州市毋江水从时间上来讲,我算是新闻战线上一个老兵,可以总结诸多感受体会。但我感到体会最深的还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谓“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就是指新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人和典型事。这些“人和事”具有新闻报道价值,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6.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7.
与通讯员在一起,时常会听到一种抱怨:整天呆在基层,哪有那么多新闻写?初听,不无道理;细一想,却不尽然。不可否认,业余通讯员由于条件、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象专职记者那样走南闯北捕捉信息,但这并不等于就无新闻可写。关键看你是否愿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并注意用新闻这个尺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自己从事业余报道11年,工作之余不停笔耕,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西安晚报》、《陕西农民报》等国内20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稿件600余篇。从中得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时下,与部分通讯员闲聊中,有人常常叹息说“没啥可写”。我认为这是新闻敏感性不强的表现。对周围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身在宝山不识宝”。“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留神出文章”。平时,我在与人闲谈中,往往注意听取弦外之音,本着“说者无意,听者有意”的目的,曾得到了许多写作的线索。有时,当听到别人说的某件事受到启发后,就回去立即写稿子,一气呵成,得心应手。比如:1991年3月的一天,我听到有位同志感叹说,如今有的单位借植树之名,刮起了“吃喝风”。如果算一笔帐,等这些人植的树将来收益了,其价值也未必有现在吃的成本大,使我听了引起共  相似文献   

9.
常听一些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反映,基层“天地”有限,没新闻可写。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时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多看报,多听广播,常把周围的人和事同全局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很多新闻。前一段,许多企业搞劳动优化组合,有些职工对此产生很大顾虑。我对上下左右的信息综合分析后,写了《优化组合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来有一种习惯,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捕捉人物的闪光点。这样,就有东西可写,写起来也顺手了。我单位优秀共产党员、电机车间服务班长朱义富热爱集体,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想写写他,但材料不够充实,便没有急于动笔。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留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有时到车间  相似文献   

11.
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自己能遇到“重大”事件,碰到“重磅”人物,因为这些人和事最能牵动读者的情绪,最能产生轰动效应。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更多的是平凡的事、平常的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长,也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通讯、消息、特写之类。近几年来,我发现了一块并不新的“新大陆”,那就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2.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13.
数字和新闻有不解之缘。只要你翻阅报刊,拧开收音机,启动电视机,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或听到数字新闻。就像人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新闻媒介往往也离不开数字。 但是,数字又是枯燥无味的。当读者看到或听到新闻中一串串数字时,有时就像吃了“催眠药”,实在难以卒读。作者面对一堆数字,也经常犯难:不写吧,说明不了问题;写上吧,读者头昏眼花,不情愿看。尤其是经济新闻,说明情况,需用数字表示;总结经验,需用数字说明;宣扬成绩,需得数字证实…… 然而,笔者在长期新闻写作和编辑工作中深深  相似文献   

14.
从非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易。从平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难。难,不在于平凡中没有新闻,难在不能从平凡中看出新闻和不能将平凡的人和事写出新闻,尤其是写出不平凡的新闻。去掉那种认为只有非常才有新闻的思维定势,从平凡里发现新闻和写出新闻就不那么困难。读一读《四川农村日报》2002年8月20日的《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对于从平凡中发现和写好新闻,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四川人南下广东打工的多如牛毛。“四川人在广东打工”是平凡不过的事情,“在广东打工的四川嫂”也是最平凡的人。《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便写的是这种平凡人做的…  相似文献   

15.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我写过几篇关于公厕建设的报道,夹叙夹议,被作为言论发表在报纸头版。在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阶段,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访到的材料新闻价值不明显,觉得难于下笔,有时勉强成篇,也难于见报。例如近几年的公厕建设,各级领导提高认识,也舍得投资,各地建起了一些高标准的公厕,令人感奋不已。但怎么去报道它就很有学问。一次,有位通讯员带我去看一座他们县新建的高标准公厕,并向我介绍了县里的计划过程、投资数量及施工情况等(这些实际上已成为建设性报道的一种模式)。他说,他写的报道都被退回来了。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样的公厕各地都有,作为“新事物”的表面新闻价值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就要找一找它“潜在”的新闻价值。我们在这座两层建筑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写作中,我喜欢写采访札记,每年都要写一些。从我的经验看,采访札记的特点是:所用的材料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新闻五要素俱全,它不同于消息:有时有人物,有情节,但一般不全面铺开,它不同于通讯;有分析,有议论,但不长篇大沦,它不同于评论。它足以事实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19.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20.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