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真切的思想情感。本文拟对这两首诗词作一番鉴赏。  相似文献   

2.
《修竹篇序》是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纲要,也是唐诗革新的著名宣言。短序主张"兴寄"和"风骨",一扫齐梁以来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等便是陈子昂践履自己诗歌理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从时间意象、自然风景、飞鸟意象方面探讨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革新。一个是在为生命忧,一个是在替社会悲,这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陈子昂何人?此人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余首诗,《感遇》诗三十八首借古喻今,托物寄情。“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笔锋直指武则天耗财事佛,战乱扰民。《蓟秋览古》七首,因“雄图中夭”而悲愤。特别是《登幽州台歌》,吊古伤今,天地多么大啊,自己多么无奈!慷慨而又孤寂,代表了封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普遍情绪,千古传唱。陈子昂以自己的诗作大破齐、粱颓靡之风,认为诗既要有“兴寄”,又要有“风骨”。他虽然只活了42岁,可是对诗歌革新的主张影响深远。陈子昂之后是盛唐。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吉王朝的矛盾态度,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此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儒家仁义思想决定了他政治活动的基调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修竹篇序》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修竹篇序》产生的背景出发,结合陈子昂自身的创作实践,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其历史意义作出了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研究领域当中,其死亡原因探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关于其死因,岑仲勉先生曾经撰文指出过三点可疑之处并引入"武三思幕后主使"这一论据来解答这些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武三思主使说"愈来愈受到质疑。文章试图从地方豪强与基层政权的冲突、基层统治结构特点、陈子昂入狱经历等等几个方面入手来重新观察这一悲剧,最终认定正是县令段简全盘策划实施了整个阴谋,其"附会文法"的依据是《江上人文论》,而并非《后史记》。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蓟丘览古》7首,作于他第二次从军之时,创作的原因是进谏不纳,反遭贬斥,故览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这是陈子昂晚期诗歌创作的力作,是他入仕多年来饱尝艰辛、大彻大悟后所发出的深沉感慨,蕴含着理想破灭后的失望.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与武周政权的决诀之情,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初唐前期,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沿袭宫体。"初唐四杰"探索新道路,改造宫体诗,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四杰"的作品未能完全摆脱齐、梁浮艳诗风的影响。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大力倡导诗歌革新。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要有风骨。陈子昂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超越了"初唐四杰"。  相似文献   

12.
孤独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柳宗元的《江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孤独情感体验类型。三种情感体验在外在形态上各不相同,陈子昂展现一种英雄式孤独,杜甫流露出流浪者思家忧国之孤独,而柳宗元显示出隐者清高避世之孤独。不同孤独的外在形态下深藏着三类文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救世济民之理想,他们的孤独感由此而升华让后人感动、景仰。  相似文献   

13.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亦贯穿于陈献章思想始终。在陈献章的诗歌与诗论中,他对“孔颜乐处”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想使他的诗歌有着独特的风格,为明代中后期诗坛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齐梁文风,初唐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张扬兴寄风骨的诗风,千余年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子昂始变雅正”成了千古不易的定论。但我们对陈子昂的文学史地位应有全面客观的评价。陈子昂在文学在理论上对六朝文学特别是对齐梁文风进行总体否定,就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退化。他对六朝文学的批判远不如魏征等人所倡导的合南北文风之说那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初唐杰出文学家陈子昂,在诗文革新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包含“风雅说”、“兴寄说”和“风骨说”三项内容,不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以“风雅说”为体,“兴寄说”、“风骨说”为用。陈子昂在实践其理论的创作活动过程中,对当时的绮靡文风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不仅是明清重要的古诗选本,而且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视的诗学文献.其《凡例》及诗歌评点,提出一系列诗学范畴,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在纵向上,诗由情、辞、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构成,以情为内质,以辞为形式,以术为中介;在横向上,“情”由命旨、神思、理、解、悟,“辞”由声、调、格律、句、字、典物、风华,“术”由神、气、才、法等不同范畴构成,每一层面的诸范畴之间也构成多维辩证关系.只有厘清每一层面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对陈氏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合乎历史语境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陈梦家是一位注重“哲学意味”的诗人,宗教的熏陶和现实的触发,使得生存宿命成为其诗歌的精神指向。本文分别从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通生存处境、爱情、向往与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分析了陈梦家早期诗歌中精神指向的具体体现,以及其中传达出的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