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一、“前科学”的由来近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的观点在图书馆界颇为流行,甚至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赏。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一观点的是马恒通同志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8年第5期上的文章:《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马恒通同志在文章中指出: “科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一般遵循如下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无统一理论‘规范’(‘模式’、‘范式’),即没有为科学家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种(或两种)理论体系。常规科学则有‘规范’。用上述模式分析图书馆学发展史,我们认为,发展至今的图书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整个学科尚未进入常规  相似文献   

2.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3.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4.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读《水浒》,是在14岁那年.其时,报纸、广播仍在不断地公告一位八旬老人的指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所以,从高官到平民,都被要求批《水游》.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广播以后弄不懂,就问儿子:“连‘水壶’也是‘坏东西’了么?还准用不?”  相似文献   

6.
“写得愈长看的人愈少.”这是1946年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发表的题为《短些,再短些》的著名评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话貌似说得绝对了一些,但他倡导报纸发短文的意见是很好的.1957年,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又提到并肯定了这一观点,他说:“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板起面孔办报不好.”  相似文献   

7.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9.
陈莹平传     
几个“垂之永远”的一刹那“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子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以满腔激愤喷出‘三百两’的那个一刹那,盖叫天《武松打虎》那个精采的亮相的一刹那,俞振飞《太白醉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1.
去年深秋,环卫局的同志来找我,告知区直机关为环卫工李其林捐款治病的事情,希望我们予以报道。于是,这一新闻线索被传递到本报定版会上,总编当即表态:“抓住它,写好它。”我呢?没有很好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写了1600字就打住,以《一人重病众人深情》为题发表。“不行!好好的一个大题材却没有写好,放开笔写嘛。近来,伴随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有所抬头,‘社会主义大家庭’、‘同志友爱’、‘助人为乐’这些字眼已很少有人提及,见死不救的事情时见报端,令人气愤震惊。在这种情况下,一位  相似文献   

12.
一字师例举     
我国古时把更改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称为“一字师”。一字师,古今皆有。在众多的一字师中,留下了许多美谈传话或奇闻轶事。现例举如下: ——一字师最出名的要数诗僧齐己。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一字师》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又据宋朝阮阅《诗话总龟·评论》引《群阁野谈》谓:“五代张迥《寄远诗》有‘蝉鬓凋将尽,虬髯白也无’句,齐己改‘白也’为‘黑在’,迥遂拜作一字师。”从这两则故事来看,齐己既尊郑谷为一字师,齐又被张迥尊为一字师,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朝黄溥《闲中今古录》卷一载:元萨天锡送浚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  相似文献   

13.
从军营转业到地方,在银行工作一年多时间,我在中央、省、地级新闻单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新闻及论文二百六十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窍’,我说:重在抓‘四点’。 一是抓‘热点’。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调整发展的社会。每个时期都有大家所关心的‘热点’。作为通讯员就应依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将这些‘热点’大胆而谨慎地反映出来。去年春节后,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黄冈的民间借贷比较盛行。此现象是好是坏?如何引导、解决?令大众注目。针对这一情况,我用辩证的观点,用褒贬兼而有之的写作方法,将人们所关注的民间借贷的危害、原因、解决方法等用大量的事实披露出来。这篇文章发出第三天,就被《黄冈日报》头版刊登,接着《经济日报》、《湖北农民报》、《经济与金融》等报刊相继刊用,引起  相似文献   

14.
倪延年 《传媒观察》2023,(5):114-120
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官报是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环境中,由‘官方人员’用‘官方资源’创办并为‘官方利益服务’的新闻媒介”的观点,认为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时期主持编译的《澳门新闻纸》具有中国近代官报的主要属性;通过梳理《澳门新闻纸》启迪后人译报活动并在后世中国近代官报留下不同“印记”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中国近代官报起源于《澳门新闻纸》”的基本观点。《澳门新闻纸》编译工作在广州完成,内容围绕“广州禁烟”主题,抄送对象主要是与广东事务相关的朝廷官员,因此具有了近代地方官报的某些特点,因而《澳门新闻纸》也可说是中国近代地方官报“起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第1期《新闻记者》杂志刊出《2003年十大假新闻》,在传媒界引起很大反响,《新民晚报》、《新民周刊》以及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业内专家、时评作者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已引起高层主管部门的重视。1月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该报副总编辑孙月沐(朽木)的文章《新年重敲“警钟”声》提出:“假新闻,就是坑害读者,制造新闻假货的‘主观故意’犯错,就好像市场上那些制造假药、假食品坑人害人的人一样,居心大有问题。细分起来,这里,有的是捕风捉影,不加调查而致;有的,是明知故犯,追求‘轰动效应’和‘卖点’所致;有的,则是不择手…  相似文献   

16.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17.
《读书》2005年第4期发表了程亚林题为《对话的愉快》的文章,其后半部分谈到了钱锺书先生的为人,说:“为了生存,钱先生并非‘硬碰硬’的知识人,他也学会了乖巧。”作者在说明这一观点时,举了钱先生对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的诗歌前后评价的不同为例:钱先生早年认为黄遵宪的诗歌“伧气”、“俗艳”、“无新理致”、“犹参军蛮语作诗”;而在晚年,钱先生则认为黄诗乃  相似文献   

18.
林清澄、刘秀荣同志最近在《中国档案》1999年第12期上发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是万能的》,读罢此文,深感有必要再就所谓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讲几句话。一、还是称:“文件生命理论”更恰当。潘连根先生在《中国档案》1999年第5期上,发表的《如何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称:“如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分析,国外虽流行‘文件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但原来并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法,是何嘉荪先生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首次将其称为理论,……”是不确切的。国外,早在何氏之前(依潘氏所引,何氏的《文…  相似文献   

19.
沈仁干《我国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和著作权客体》一文(发表在本刊1991年第3期第19~22页)对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二款“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含义作了解释:“‘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指的是未曾在其他地方发表过,将作品以出版、发行等方式公之于众的行为发生在中国。还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首先发表’,并不包含国际著作权公约规定的30天内在不同国家同时发表均视为‘首先发表’的概念。”本人对照199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发现沈仁干同志对“首先发表”这一概念解释不当,也不够全面。现将《中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节第二十五条全文摘录于下,作为订正。  相似文献   

20.
小言论是活跃在报纸版面上的轻骑兵,在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小言论以其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亲切感人而赢得读者. 然而,许多人感到小言论难写,采用率太低,所以“激流勇退”。诚然,写一篇好的言论,在几百字的篇幅里阐明一种观点,确实比一篇消息下工夫多(这里绝无贬低消息之意),但小言论写作并非高不可攀,关键在于言论要写得有点色彩。首先要有点理论色彩。这里说的理论,是指用“大道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得出给人以启示的结论。在言论中空讲大道理是作者没有水平的表现。《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过一篇短文《发牢骚和看形势》,其中有两段写得很有特色,文章说: “饭馆里一位朋友乘着酒兴发牢骚,从中央领导讲的某一句话,到李谷一的歌声,从农村‘包’到工厂的‘奖’,统统成为指责对象,压台的一句是——‘今天的大好形势在哪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