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2.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3.
自宋代以来,对“落英”一词便有诸多不同解释,时至今日,对“落”的争议仍然没有结束.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对主要工具书的查阅,认为“落”应为“陨落“坠落”义.尤以“夕餐秋菊之落英”“落英缤纷”中“落”为主要考证对象进行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心理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旁行”“敷落”在儒典中指“佛道”二教,并考察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记得初次无意中翻看到杜甫的《登高》时,深为其中的两句诗所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木”可“落”么?是木头人从天而降吧?有可能吗?当然是落叶啊!那怎么还用“落木”?不过,细细地品味,发现这句特别有诗味。后来问了老师,老师讲解了一下,但我仍是不解。及至后来学了林庚的《说“木叶”》,我才对“木叶”有了新认识。林庚费了近三千字来写的这篇文章,其实简而言之,就是说“木叶”二字因具有疏朗萧条、枯黄干燥的艺术特征而优于“黄叶”、“落叶”、“树叶”,因此各朝诗人争相套用甚至活用之云云;而“落木”更是绝妙…  相似文献   

7.
《枫桥夜泊》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教参》是这样阐述的:“这首诗,有看到的景物:月落、霜天、江枫、渔火。”对于月落、江枫、渔火,无可非议,至于说“霜满天”是作者所见,我认为不妥,值得商榷。《辞海》释:霜,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温度在零度以下)而凝结在其上的结晶。”可见,霜在地而不在天,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而诗人居然不顾常理写下“霜满天”这样不符合自然景观实际的诗句,难道是疏忽吗?并非如此,我认为,“霜满天”的描写,正体现了诗人运思的细密。总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单说诗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列举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2年第11期所载周建成先生的大作《“落箨”岂能作“落择”》认为,《青年知识报》署名文章《落榜不落志》一文的作者“不明‘落箨’是怎么回事”,“不加细辨”,“报纸的编者也没有发现毛病”,“此错便最终铸成”。对此,笔者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9.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汉时期乌桓邑落的社会性质问题,马长寿先生曾在《乌桓与鲜卑》一书中有过论述。他认为,乌桓在入居中国内地前(东汉光武帝以前),其社会性质应是和农村公社相近的邑落公社。井说“邑落公社是农村公社的一种,不能理解为原始公社。”虽然马老未具体阐述这种农村公社的内含,但认为邑落公社是男系男权的时期。范老在所著《中国通史》中,既以乌桓人的习俗作为中国古代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度的重要旁证,又认为“乌桓社会处在脱离母系氏族似乎不是太久的氏族社会阶段上。”1986年,有人发表文章,不同意马老  相似文献   

11.
说“落木”     
杜甫的《登高》以其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对仗细密工稳,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历来脍炙人口。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竟有两个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这两个字是“落木”。现代以来,人们对于“落木”两个字,一直存在着误解,都把“落木”错误地当做“落叶”。翻一翻有分量的选本,对这两个字加以注解的,不是直接注着“落木:落叶”,就是糊里糊涂地注着“落木:指落叶”。我们课本编者好像也意识到说“落木”就是“落叶”,似乎于理不通,就又加了几个字,说成“落木:指秋天树…  相似文献   

12.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13.
褚富伟 《课外阅读》2011,(10):234-234
火箭升空,“由慢而快”,直入云霄;飞机直落,“由快而慢”,瞬间降落,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辉煌成果。一起一落,“起有起的规律,落有落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数学教学理应做到“删繁就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那么,教学中怎样化繁为简,真正凸显主体呢?我认为,找准支点、理清主线、关注细节是抓住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五年第九期刊载《“落英”质疑》一文,认为《桃花源记》中的“落英”不应解释为“落花”,而应解释为“初生的嫩的花瓣”或“花儿乍放”。读后觉有所启发,但论据不足,立论尚难以成立。“落”字有二解,一是“陨落”,二是“开始”。“落英”始见于《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落”字究属何解,历来是众  相似文献   

16.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17.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18.
钟益 《读写月报》2023,(1):30-31
<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有《五石之瓠》一文。对其中的“瓠落无所容”,教材的注解为“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笔者认为此处注解有待商榷。“瓠落”一词常用义有二:一是指“大貌,空廓貌”;二是指“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教材将其注解为“宽大”,释义准确。但将“无所容”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则有违文句本意。  相似文献   

19.
《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名篇之一。它以第一人称女主人公口吻悔恨地诉说了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和婚后被虐待被遗弃的不幸遭遇。肺腑之言,动人心魄;叙事完整,殆同小说。尤其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比兴句,备受人们喜爱。然而对其喻旨,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言之,约有三端:其一,女貌说——认为是比  相似文献   

20.
《祭妹文》 :“汝以一念之贞 ,遇人仳离 ,致孤危托落。”“仳离”注“离弃 ,这里是不合”。“托落”注 :“孤独不遇。”两注均有可议。下文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 ,知作者之妹已与丈夫离异 ,所注“离弃”不误 ,不必转为“不合”。“托落”为叠韵联绵词。联绵词二字有时可易位 ,故亦可作“落托” ,以音近又作“落拓” ,义为“潦倒失意”。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十四 :“有一燕赵士 ,言貘甚奇 。”口口酒家去 ,脱衣典数怀。问君何落托 ?去仆生草莱。地寒命且薄 ,徒抱王佐才。”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书眉摘案(二) “仳离”和“托落”@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