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来说,我们把“了、着、过”看作区别于一般词汇的专用时态助词.过去关于现代汉语“体”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为依据,绝少提及形容词谓语句的“体”.本文认为,形容词谓语句的体特征与动词谓语句的体特征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中的“体”多是通过专门表示各种“体”的形态标志来表示的。在对助词“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助词“了”与完成体之间有一种对立关系,它可以被称为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3.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 ,形式动词谓语句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实施了间接言语行为。“加以”的主要功能是指令功能和指示功能。“加以”是形式动词谓语句的语用标记  相似文献   

4.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泉州话动词性谓语句里,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情态,经常用动态助词“者”、“■”、“咧。这三个助词可以单个儿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相互并连或三连地用在动词后面。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6.
“哒”是巴中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兼具普通话中“着”“了”“过”等体助词的功能,有时相当于介词“在”、“到”;它和其他方言里的“哒”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从来源上看,它们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助词“的”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也较复杂,研究“的”的出现条件对于正确使用这一高频率助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其出现的结构要求和语义要求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结构助词“的”的出现条件。  相似文献   

8.
名词谓语句在日语句子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所表达的意义也很广泛.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使名词谓语句的结构以“略题”、“无题”、“ヴナギ文”、“独词句”的形式出现.“ダ”并不只是表示判断、断定的助动词,它还有表示叙述,反问,轻蔑等多种意义.可以说“ダ”的陈述性使它具备了多种用法并赋予名词谓语句以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助词“の”在句中可以充当格助词、语气助词、形式名词。作为形式名词,它的作用是将各种表达形式体言化。  相似文献   

10.
张华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7):22-24,42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惠东是惠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境内主要通行客家话。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主要有完成体标记词“开”、持续体标记词“稳/等/紧”和过去体标记词“过”。这些动态助词可兼作实词,“开”“稳”“等”“紧”“过”是动态助词还是实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与五华客家话相对比,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的语法功能、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从传忠语法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助词“给”能起调节平衡信息结构状况,改变焦点类型和信息量分布的作用。这是它在句子里隐现与否的制约因素,也是间接制约句式发展演变的有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把”字句排斥动态助词“过”,但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描写了“把OV过”句式的特点,然后着重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制约该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及其成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16.
甘肃宁县方言中有一个动态助词“着来”,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出现在“着来”前的谓词需要符合[+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在宁县方言中,“着来”的功能是叙述或询问参照时间以前某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持续的状态,文章具体分析了“着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汉语定语标志动态助词“的”是日本留学生习得的一个难点,日本学生常出现有关动态助词“的”的偏误。原因是汉日定语标志“的”与“の”在语法功能、使用条件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文章从词类角度来对比两者异同,分析了不同词类所构成的单项定语中“的”与“の”的使用情况,归纳出了汉日定语标志“的”与“の”的对应关系,便于学习者尽快通过母语迁移,正确掌握和使用汉语定语标志“的”。  相似文献   

18.
“等”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列举,是一个助词,它是古汉语中的动词“等”经过引申发展并进一步虚化而来。“等”的本义是“比照标准样子做出同样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引申发展出副词和名词的用法。助词“等”是由名词“等”虚化而来的,其虚化的句法条件是用在代词、名词后表示“一类人、一类事物”或用于列举,仅表其多,由于高频出现,“等”的名词词汇义逐渐磨损,语义力量逐渐减弱,变成只表“列举”的列举助词。  相似文献   

19.
<正> 动词后附的“着”字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助词。自唐以来,它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弄清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全面地研究各个时期的语言材料。《儿女英雄传》是清人文康在一百多年前用当时的北京话写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五十九万字,助词“着”字在书中出现了三千多次。以这本书为根据,分析一下助词“着”在当  相似文献   

20.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