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蒙古师范学校是新疆唯一使用蒙古语授课的中等师范学校,其家属院是乌鲁木齐市唯一的蒙古族聚居社区.社区内居住的蒙古族均为双语或多语人,其中95.5%的人会蒙古语.蒙古语虽是蒙古族家庭主要用语,但三代之间使用的蒙古语频率不同;蒙汉通婚家庭则主要使用普通话.在不同交际场合,针对不同交际对象和话题,绝大多数蒙古族转换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随时代变迁和观念变化,蒙古族内部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出现分化,主要表现在代际和同代内部差异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恒 《文教资料》2011,(32):25-26
话语标记语是口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科学地解释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从而有效地使用语言并实现成功的话语交际。本文以电视访谈节目为语料,对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交际主体的认知心理来探讨话语标记语在语用推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逐步提高,网络交友行为也逐渐增多。青年作为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越来越频繁地运用网络交友平台来实现自身拓展交际范围的目的,人人网就是其中重要一例。网络交友平台流行的原因纷繁复杂,这种现象对青年发展的影响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交际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称谓词语的使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称谓语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交际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选择,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历时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做出概述和定义,并以泛化最为显著的亲属称谓"哥、姐"等为例,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顺应论及语言模因论等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章光虎 《成才之路》2010,(33):51-52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与文化始终是同步发展变化,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就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由于文化心理和交往规则的不同而发生碰撞,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这就是所谓的"语用失误"现象。本文从语用失误的定义、分类、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语用能力几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彼此在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容易出现违反交际规则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信息的交流并导致信息"塞车"现象,彼此无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角度,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见解.交际语言教学揭示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但并未解决所有的问题.交际过程因为"文化休克"现象而中断,因此交际教学中应注入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提供了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杨 《考试周刊》2011,(72):111-11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区分的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探讨了"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范畴的划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语言"和"言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的"言语适应理论"(SAT)分析侦查讯问中讯问人与被讯问人的言语适应现象,即言语趋同和言语趋异,旨在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言语适应规律。研究表明,言语适应是讯问人与犯罪嫌疑人言语交际的主要特征;讯问语言中的言语适应没有固定的模式,取决于交际双方言语的意图、目的和动机;交际双方的言语趋同或趋异与讲话者言语的信息密度高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曹文静 《文教资料》2011,(17):32-34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伴随着各国间的交际,语言便相互接触与影响着,加之媒体、网络等手段的介入与不断发展,语言接触更是不可避免,语言接触与因接触而引发的一系列语言变化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引起了很多语言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近年来网络、报刊,以及年轻一代之间频繁使用的"宅×/×宅"这一语言现象,运用语言学理论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分析"宅×/×宅"的来源,在我国语言中的泛化演变,以及引起这一语言现象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语言形式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含义和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事实决定语言教学必然涉及文化教学。但是外语教学涉及的文化不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外语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外语教学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掌握各种跨文化交际场合的交际能力,习的非语言交际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文化习得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突破特定文化给交际设定的程式和范围、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商议和协调语言运用"适当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包含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反思能力等多层次内容的概念,跨文化交际既有可能因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失误,也有可能因为不会使用外语进行文化表述而导致交际中断。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历史及社会根源,同时指出,重构民族文化认同感、修正国内外语教育体制的偏误、加强文化输出是结束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学中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这一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凸显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当今英语教学中培养该项内容的重要性,阐释"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同时,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角度分析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老"字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颇高,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经扩展引申,其义项就更多了。本文从"老"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语法特征入手,对"老"字的意思进行深入全面地探讨,目的在于汉维对比翻译时,必须要求使用者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能够使用得切境、得体、有效。要在理解了"老"字的真正含义后,才能在维吾尔语中找到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广泛地被人们使用在日常交际中。英语模糊语言在英语语言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使用英语模糊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如果要提高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必须要掌握英语模糊语言的使用技巧及其相关知识。本文从语音、词组和语句三方面分析了英语模糊语言的类型;并结合实际例子,运用语用学原理,分析了英语模糊语言在日常交际和文学上的语用功能和美感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谐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人的语言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文明程度。语言和谐交际应该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某些范式是引发语言交际不和谐的主要诱因。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研究能够为我们的语言和谐交际提供借鉴与指导。文章旨在通过对海南语言交际中存在的不和谐案例的分析,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语言和谐交际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17.
李莎  马利娜 《考试周刊》2011,(38):105-106
20世纪90年代,翻译教学法(translation teaching approach)在中国盛极一时,当时与之并行的就是语法教学(grammar teaching approach),以至于很多中学生习惯语法教学和翻译教学。21世纪翻译教学法的弊端逐渐显露,诸如:实用性不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欠缺、"高分低能"等。于是,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on teaching approach)应运而生,交际教学法主要体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即,把语言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语用学中对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的研究不乏少数,但对"不礼貌"却寥寥无几。本文以中外选秀节目中评委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解读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选秀节目中是如何通过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各因素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会话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和我们在日常面对面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英"语码转换现象是网络会话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本文从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的角度对网络聊天室中存在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探讨,阐述其发生的原因、社会语用功能及其与发生在面对面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语言特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龙燕 《时代教育》2008,(4):55-56
人类在交际的过程中有两种途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语言的应用,而忽视非语言的使用,从而引起交际过程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本文主要浅析跨文化交际时的非语言交际现象,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