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2.
物质溶于水时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人们利用这些吸热或放热现象,制备了化学致冷袋和化学发热袋。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可增加化学冰袋和暖袋的简单实用性实验。 化学冰袋 在一完好的不漏水的小塑料袋里盛放10毫升的清水,用烙铁封口(或用细线扎紧袋口),保证不漏水。另取一质量较好透明的塑料袋,称取10克干燥的硝酸铵晶体放入塑  相似文献   

3.
物质溶解时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溶解热效应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针对现行人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中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文中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能使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这一原理,巧妙利用烧瓶吞吐鹌鹑蛋实验很形象地说明了物质溶于水时,有的表现为吸热,有的表现为放热,现象非常明显,趣味性很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1 设计背景以前 ,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 )中 ,对物质溶解过程出现的热效应 ,采用使水结成冰或使固态的石蜡熔化的现象进行定性地描述。 1 994年以后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变得更简单 ,如对浓硫酸溶于水使溶液温度迅速升高的现象 ,只用手触摸一下烧杯外壁看是否发烫便可。实验教学中我发现 ,这些做法都无法定量地表示溶液温度的变化量 ;不能表示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过程和变化速度 ;这些描述性的做法效果很差 ,如一小部分硝酸铵溶于水使容器外的水凝结成冰的现象在南方就实现不了 ,只好用温度计测量 ,但温度计的可见度太低学生根本观察不…  相似文献   

5.
蒸发吸热的实器设计陈银潭(江苏兴化市合塔中学225742)实验目的验证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实验器材大烧杯(250ml)一只,小烧怀(50ml)一只,水,乙醚,温度计(0℃─100℃)3支,铁架台,打气筒。器材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1.先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瓶中...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关于NaOH固体溶于水时的放热及其强腐蚀性是两点很重要的性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氨溶于水实验的失败原因及及补救方法江西省新干中学周之云氨极易溶解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700体积氨。高一化学课本上安排了两个氨溶于水的实验,装置如图1和2所示。图2图1是氨溶解于水的演示实验──喷泉实验,图2是氨溶解于水的学生实验。虽然氨极...  相似文献   

8.
(1)苯酚的水溶性现象由于常温下苯酚为无色的晶体,且温度低于70℃时,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因而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会出现沉淀现象。事实上,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不会出现沉淀现象,出现的是水与油状苯酚的分层现象,其中水在上层,液态苯酚在下层。没有出现沉淀现象  相似文献   

9.
由于镜场辐射投射到吸热器受热面上同一目标点(即单点聚焦),造成塔式太阳能腔式吸热器受热面热负荷呈现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现象,导致系统工质流量分配特性恶化。搭建用于模拟蒸发受热面水动力特性的试验装置,利用低电压大电流变压器加热,得到各管流量分配及壁温分布规律。从试验角度弥补了腔式吸热器受热面的水动力特性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实现腔式吸热器向大容量、高效率、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IMO推荐的货物单元系固经验方法和精确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利用经验方法对货物单元进行系固时,在某些条件下不能满足货物安全系固的要求,同时也指出了精确计算方法的不足之处和使用这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对货物单元系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沪科版物理课改教材第十章《从水之旅谈起》所有知识内容都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重视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谈谈氯水在化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l2溶于水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常温下溶解度不大,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Cl2。二是溶解的速度并不快。  相似文献   

13.
喷泉实验的小改进广西凌云中学陆英麟高中化学课本氨或氯化氢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是用烧瓶和塞上带有玻璃尖管和胶头滴管的胶塞。实验装置时,在一只小胶塞上打两个孔是较难的。所以只能选大烧瓶和大胶塞,才能打两个孔。笔者把喷泉实验装置改为用单孔胶塞,实验方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如何做好SO2易溶于水的实验徐州师范大学化学系王锦化阎焘SO2易溶于水的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学生设计实验,常因把握不住实验关键而导致失败。为此,我们设计了用青霉素瓶做反应容器的实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一、仪器药品1...  相似文献   

15.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呈碱性)的气体,因此可做喷泉实验。做喷泉实验就要涉及到氨气的制取和收集。现行高一教材实验室制取氨气是利用加热碱与铵盐。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反应方程式:3NO_2+H_2O2HNO_3+NO,可以得出每3体积NO_2溶于水后得到1体积NO的结论。但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制得的不是纯NO_2,而是NO_2和N_2O_4的混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当它们达到平衡时,两者的体积百分比又是不同的,因此不能认为在任何温度下,该结论是正确的。本文基于这点,对NO_2—N_2O_4混合气体溶于水后,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中化学课本有关NO、NO_2的一系列描述:“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为了较好地说明上述问题,设计了这一实验.首先用KCIO_3和MnO_2制取氧气.氧气贮存于一球胆内,管口用一弹簧夹夹紧,备用.然后将量筒及导管内全部灌满蒸溜水(不能留有气泡),如图1所示,放好.  相似文献   

18.
地层气体在水泥柱中运移上窜一直是困扰固井界多年的技术难题.伊朗南部地区在钻遇the Guripi和Ilam地层时遭遇气侵,该地区主力油气藏固井作业30%都是失败的;利用试验仪器对水泥浆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胶凝强度仪测量现场水泥浆体系的胶凝强度并以此核实以往的室内试验数据(流变,失水,自有水).新型防窜水泥浆体系有效控制气体上窜运移,解决固井施工作业中气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将IMO《货物堆装与系固安全操作规则》(CSS规则)附则13提供的货物单元加速度值与采用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解释该附则给出的货物单元加速度值的真正含义,指出该附则提供的非标准货物系固校核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最后归纳出使用附则13校核货物单元系固有效性时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相似文献   

20.
文中测定了8种常见硫酸盐固相催化分解KClO3的效能,结果表明:Fe2(SO4)3催化产氧平均速率最大并接近MnO2;各催化剂随着量的减少,平均产氧速率先上升后减慢;确定了各催化剂与KClO3在其最大产氧平均速率时的质量比;同一周期元素催化产氧最大平均速率呈现主族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