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的情绪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负面情绪的存在依然不容忽视。社会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仇官仇富情绪、失望冷漠情绪、空虚无聊情绪还有孤独情绪等。负面情绪是这个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体现,如果任由其堆积而置之不顾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及时关注和消解社会民众的负面情绪,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何飞  杨森 《当代传播》2022,(1):90-93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情绪性谣言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结构性特征.情绪性谣言折射了事件中群体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情绪宣泄、互动和极化的重要推手.情绪性谣言传播是阶段情绪与长期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播过程是个体情绪转变为群体情绪,以情绪感染为机制.情绪性谣言的演化机理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谣言的联动性,在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情绪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网络情绪的影响和调节因素的研究也纷纷展开。本文将关注网络情绪在公共领域的影响机制及效果,围绕公共政策与网络情绪的互动关系展开。通过对2015年股指震荡事件中的微博情绪进行实证定量分析,探索了公共政策作为调节因素对网络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股市震荡中,网络情绪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指向;后期的公共政策对网络情绪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公共政策对网络情绪的调节作用受背景因素、基础情绪和讨论主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谓情绪,普通心理学是这样定义的: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情绪管理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漆美 《图书馆》2006,(2):74-76
本文分析了情绪的定义,以及情绪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加强图书馆员情绪管理的对策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情绪劳动相关文献的研究及对11位图书馆员的访谈,文章对图书馆员情绪劳动理论进行分析,构建图书馆员情绪劳动理论模型,利用情绪劳动量表对166位图书馆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存在严重的情绪劳动现象,情绪劳动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倦怠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情绪智商的定义和作用方面,阐述了提高图书馆员整体情绪智商的重要性,分析了图书馆员情绪智商素质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馆员情绪智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2007年到2013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的陈书梅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别从大学生情绪疗愈阅读素材及其疗愈效用、小说对大学生的情绪疗愈和绘本对大学生的情绪疗愈三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的情绪困扰问题及如何通过阅读进行情绪疗愈。通过研究,建议大学图书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提供相应的情绪疗愈阅读素材,协助大学生通过阅读缓解个人负面情绪并解决情绪困扰问题,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现大学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禹洁  魏思佳 《新闻知识》2023,(11):19-27+93-94
社交媒体时代,个体拥入舆论场,情感逻辑超越理性逻辑。在微博平台“二舅”短视频的传播中,公众情绪的扩散呈现出类似个体情绪发展的惯性表现,具体表现为群体感染、情景触发、时间抑制等规律性特征。本文从情绪传播的惯性角度入手,顺应情绪惯性规律,提出多元联合、情景设置、情绪连结三方面的情绪疏导建议,以期把握情绪传播特点,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琳 《视听纵横》2008,(3):100-101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情绪具有互动性。一个人的情绪会引发他人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再影响该人的原先情绪,产生情感互动,这就是情感效应。优质的媒介产品充盈着情感的因子。在现代社会全新的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网络语言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通过模因复制进行群体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凝合效应,促进深层情绪整合,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转移效应,其表层的娱乐性、游戏性特征能推动情绪转化,疏导社会舆论;三是沉淀效应,累积社会情绪氛围,沉淀社会参与基因,建构网络语言所诞生和维护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刘珍  赵云泽 《编辑之友》2021,(10):49-55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绪文化的逻辑来实现.这三个环节相互传导并形成循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风险社会中,社会怨恨情绪是重要的社会情绪之一,更是重要的民情。社会怨恨情绪的产生根源于个体,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中,同时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一方面,媒介系统传播呈现社会怨恨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强大的自我生产与自我扬弃的指涉功能建构社会怨恨情绪,形成社会怨恨情绪新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66位图书馆员的问卷调查,探究图书馆员情绪劳动及其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图书馆员情绪劳动现象确实存在,但其工作满意度较高,工作倦怠行为只发生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维度中。情绪劳动中的表面行为维度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耗竭维度呈正相关关系;情绪劳动中的深度行为维度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情绪劳动中的深度行为维度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耗竭维度和人格解体维度呈负相关关系;情绪劳动中的深度行为维度与工作倦怠中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会激发公众情绪,网络情绪也会影响舆情主体的行为决策,而舆情主体的行为决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情的走向。因此,研究舆情主体的情绪与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本研究以个体的有限理性为前提,通过舆情主体间话语权争夺行为带来的情绪收益,探讨情绪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利用情绪价值函数和概率特征函数,构建测量舆情主体情绪值的行为特征函数。通过行为特征函数进行情绪测量,构建关于网民和自媒体营销号的改进型最后通牒情绪博弈模型,进而研究考虑情绪因素的舆情事件主体行为决策机制,讨论博弈策略的均衡性和话语权阈值。最后以“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为例,验证该情绪博弈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针对情绪博弈过程的不同动机诉求、不同行为群体,给出舆情事件应对策略,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切实有效的过程干预。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卫生事件一直是舆情发酵、情绪传播的重要领域,面对民众的负面情绪,政府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监测,以引导舆情正向发展。本文选取鸿茅药酒和长春长生疫苗造假事件并抓取微博评论,采用深度学习法和LDA主题分析法进行情绪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再划分情绪周期,统计每个周期的主题词,提出情绪周期的概念,得出引起情绪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利益问题,诉求达到可以使网民的情绪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情绪与情绪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作为编辑心理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编辑的工作.心境、激情、应激是情绪的三种状态,不同的情绪状态,对编辑工作的影响不同.编辑情绪调控的目标是,发挥编辑的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尽可能减少编辑情绪的激情状态和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9.
情绪劳动是近20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并且,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形式,越来越受到组织管理者的关注。如何运用情绪劳动理论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开发的新课题。应开展针对情绪劳动的技能开发培训,建立以情绪劳动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立以情绪劳动为特色的图书馆文化,鼓励馆员情绪劳动的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20.
王本文  段家兵 《大观周刊》2011,(37):98-98,62
无论战时还是平时,保持情绪稳定、科学合理地宣泄情绪,是当代士兵必备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要提高广大士兵的情绪管理能力,必须了解士兵情绪及其特点,充分认识负性情绪对士兵成长的影响,切实加强对士兵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指导他们掌握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努力为其创设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加强针对士兵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