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与区域经济建设、"三农"关系最密切的。"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职业院校承担着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本文从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二十年来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农村深化改革的正确途径。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农业稳,则经济稳;经济稳,则国家稳;国家稳,则可以顺利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离开农业的稳定谈经济的稳定,离开经济的稳定谈国家的稳定,离开国家的稳定,谈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与幻想。“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如果离开了农业这个“本”,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要保证农业这个“本”,就必须确保《农业法》——这个农业根本大法的法律地位,并以《农业法》为指针,加快依法冶农的步伐。“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庄严地写入《宪法》,依法治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依法治国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能否做到依法治农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千秋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已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农民增收也不稳定。本文针对当前农民增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增加农民收入长效机制的政策。它对今后稳定而持久地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谁赢得农民就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12亿多人口中.有9亿多是在农村。到200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2.5亿,届时农业人口将接近10亿。相对于众多的农业人口,农业资源十分短缺.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使如此众多人口的富裕建立在有限的农业资源上,是极其困难的。因此,选择一种能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教育形式,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使中国农村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视角观照下的农村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发展既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它的重要目标。农村教育落后的表层原因在于农村经济落后,但其根源则在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问题。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首先是解决价值理性问题,其次是在价值理性引领下利用工具理性综合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日渐扩大,“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现出来。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后实现归结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光辉历程,也是农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今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重申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战略部署,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改革和发展,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从温饱走向小康。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的决定,奏响了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之歌,全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奇迹的中国农民,将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收入,加快奔小康的步伐。《成才》杂志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搏击着时代的潮流,适应历史性变化的形势,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开辟了《科技致富之窗》专栏。她必将成为有效地把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手中的一条新渠道,为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加快农村科研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为  相似文献   

11.
陈洛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22-124
M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表现为: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当地的社会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若要促进城镇化就应先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再逐步在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得农民生活富足。并指出政府应该为农民工问题上提供保证,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时,政府应明确土地财产权,活化农民土地财产权;改变原有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发展科技,提高农民的素质来促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已摆脱了极度贫困,开始从温饱水平向小康目标迈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实现我市今年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市委、市政府决定4月14日召开全市农科教结合工作会议,说明此次会议非常重要。会上,何仁俊秘书长就进一步开创农科教结合工作新局面,把科教兴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其报告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均很强。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着重讨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全会充分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高度评价了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的战略措施。《决定》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现代化战略,曾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迅速地建立起一个初步工业化体系,然而这一战略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的,由此我国农村与城市被制度化隔开,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上明显异化的二元结构,这一结构从劳动力流动、身份转化、心理变化等方面阻碍着农民现代化。推进农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环节,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变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为农民身份转变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现代化意识与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曾丽雅在《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撰文指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在建立政治独立的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后才开始的。现代化又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的发展过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不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农业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耕地保护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生态问题等。农业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着重解决好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农业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以及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2月5日,武汉市农科教结合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农科教结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市委和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决定》,以及省、市领导关于农科教和科教兴农工作的指示和意见;研究部署了全市农科教结合和科教兴农工作的“八五”总结与“九五”计划等重要工作。鉴此,本刊特将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关于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决定》的主要精神刊发如下,并衷心祝愿全市农科教结合和科教兴农工作,在新的时期、新的年度中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了“手记”散文这一文体形式,几位名不见经传的散文爱好者,以对生活的挚爱,对散文艺术的挚爱,对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的关注,写出了一批富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手记”散文,其中王云奎的《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美文》2001年9期)、《我的2002年》(《美文》2003年11期)、马银录《向农民道歉——一个组织部长手记》(《美文》2003年1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