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元神话,现代中国理性主义具有元话语或元传统的性质,并以唯理化、整体化、绝对化、理想化、文化化构成自己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理性主义从一开始便面临历史语境和话语逻辑两大方面的困境.前者主要体现为因特殊的历史语境所遭遇的历史尴尬;后者具体表现在由于自身的逻辑规定而陷入话语上的逻辑悖论--如,从反叛传统到回归传统;从意欲启蒙到疏离启蒙;从崇尚民主到否定民主;从确证主体到消解主体.  相似文献   

2.
知识启蒙作用是知识所具有一种重要伦理精神,从元伦理学出发对知识启蒙的可能性作出逻辑的,发生学的和修辞哲学的分析,可以揭示知识启蒙的逻辑-修辞模式,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近代启蒙运动展示了知识启蒙的历史化模式,现代知识社会中知识启蒙作用之萎缩的原因,决定了知识伦理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蒙汉现代散都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中形成,由于学传统、社会、化、历史语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各自不同的话语方式。蒙现代散的话语方式集中体现在“对话”与“民间”;汉现代散话语方式主要体现在“闲话”与“独语”。它们各自在价值取向、自我流露、化人格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解释系统。这一解释系统的独特性,一方面表现为物候时间所提供的解释视域,淡化了故事的历史背景,消解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使历史走向了神话;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于“苦难”与“欢乐”观念的反常性扭转,使小说越出了启蒙主义的叙事传统而别开生面;更由于这部小说的解释系统,在整体上是建立于未化之民的心理状态(即创造神话的原始人的心理状态)之上的,这一切使这部小说一则中国乡村自三四十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去历史化,成了一个写实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三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学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作品,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模式-成长小说。成长小说主要反映个人精神境遇中艰难探索的历程,具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底蕴。成长小说的四种话语是:在五四启蒙引领下表现出“人觉醒”后对成长前途的感伤情绪和忧患意识;在革命意识形态背景下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历程的平观化、脸谱化性质;新时期的成长叙事实质是用自由、民主、进步的新乌托邦取代意识形态下的革命乌托邦;90年代个人话语下的成长小说是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性重写,充满私语化的冲动、迷惘和激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还涉及到了支撑语言的整个话语系统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白话取代文言,是具有现代性的启蒙话语体系取代传统的伦常纲纪话语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取得话语权,建立现代知识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话语、权力和主体--关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的多种运作方式体现得最明显、但也最难识别听地方就是话语,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话语传播着权力的影响,在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中,它们是权力的替代品。权力关系在生产真理的话语的时候执行了权利规则。“话语”的使用促使文学批语远离了传统对“意义”的追问,它使我们从方法问题转移到对功能的描述上,尤其是转向主体如何在社会话语和制度中被产生以及主体如何成为“主体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筑新的启蒙话语体系。这些坚守在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启蒙话语思想资源的薄弱。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启蒙的思想资源异常丰富。首先,现代学启蒙传统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学的教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其次,源远流长的中国化中的叛逆性传统为现代启蒙提供了民族自身的思想资源与动力基础;再次,中国现代学发生发展的化学资源主要来自西方,这是启蒙思想资源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日本启蒙主义学思潮对中国学启蒙的影响和启发更为巨大。  相似文献   

11.
“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引发“三次飞跃”的历史主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多重动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定格过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展开与聚焦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鲜明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演绎的本质规律,淬炼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初由王国维与蔡元培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美育传统,针对人类启蒙现代性与理性主义膨胀症候而发,将审美教育的阵地从文艺系统拓展到覆盖整个生活领域的礼乐系统,为东西方范围内的美育话语增添了新的内容。梁漱溟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不忘生命当下、更求欢欣向上的美善合一的特征,显示出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4.
陈星星 《文教资料》2006,(8):116-117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理论界面对西方文化批评的兴起引发的困境与反思,本文试从文化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话语的整合;批评主体的定位以及国内批评话语的具体操作实践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文化批评的中国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集中探讨了“群众”一词的社会历史内涵(即作为“人的集”的群众)及其在40-70年代在中国文艺创伤及理论批评中的独特境遇,即从接受主体到创作主体的历史演变及其引雪的文艺创伤体制及理论批评话语的转变,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探讨群众文艺的历史和美学的意义及价值作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6.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呈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中国教育转型的双重性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在中国教育领域,主体终结性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正在培育主体性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鉴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代化语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双重转型理论,坚守启蒙的理想与抱负,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盲目追求西方单子式的主体性,也不是盲从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而全面批判人的主体性,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主体性教育,唤醒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具有健全主体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关键在于跳出西方协商民主的既有范式,重新在中国场景中理解协商民主。以“置身事内”的视角,在中国语境的“协商”概念基础上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中剖析协商民主的历史继承和当代实践,为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提供参照。协商是中国人熟悉的历史话语和交往传统,自古以来的协商文化是协商民主得以生长壮大的土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协商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民主改造,使协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自我扬弃,打破了传统协商的局限性。总的来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备“独有、独特、独到”的特质,其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伦理性与社会性的塑造、系统化的构建以及同其他民主形式的配合。中国式民主是一个内生性演化的过程,只有突破西方现代化的狭隘限制才能彰显中国式民主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在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现代意义总动员思路的引领下,清末民初教科书在科学理性、民主政治、现代伦理精神、现代商品经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着启蒙。教科书开启儿童的智识,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构建了社会变革话语系统的基础力量。教科书的启蒙犹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不断浸润着中华大地,激荡着古老的神州。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启蒙的力量与承载,现代性在这个千年古国中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式喷涌而出。于是,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前行,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