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曲靖市为案例,应用RS和GIS技术以及统计和模型方法,利用该市1986年MSS遥感影像和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所解译的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成果,得出125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数据,由此计算出曲靖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区域差异,揭示了曲靖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清晰度、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它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遥感在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能力.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准确分类是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前提,高分辨遥感影像凭借其自身优势成为最重要的数据源.本研究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发展与特点、分类方法及其在城市专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回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的代表性方法及其在城市系统中提取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专题信息的方法和应用进展,最后指出高分辨遥感影像在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北山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选取生态环境脆弱的河北太行山区的子牙河和大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河北太行山区子牙河流域和大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再运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山区流域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保护林草资源,增强水资源涵养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景观破碎化的皖南山区为试验靶区,基于2009年4期的Landsat 5 TM与HJ-1/CCD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土地覆被类型在影像上的特征,挖掘出相应的光谱、纹理、空间及时相等信息,获取相关特征波段.基于See 5.0软件,根据训练样本筛选特征波段及组合并获取最佳阈值.基于面向对象分类软件,对TM影像进行尺度10、30的2级分割,参照最佳特征波段及阈值建立规则集并获取分类数据.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的多时相分类法能精确地获取土地覆被数据,精度均高于92%,其在以皖南山区为代表的景观破碎化区域适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7、2011及2021年Landsat影像,通过MapGIS软件处理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通过ArcGIS软件构建地学信息图谱以及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综合指数,对霍城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霍城县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三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为主,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面积稳定增长;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为耕地,落势最大的为草地;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全期稳定型为主,其次为前期变化型,表明1997—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更为频繁,2011—2021年土地利用结构较稳定;1997—201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降低,处于衰退期;2011—202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保定市满城县为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提取该区域2000年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相关信息,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优化配置有限土地资源,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行为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以三江平原宝清县为例,通过1954年 、1976年 、1986年和2000年四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编码技术生成三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对研究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扩张、新生、收缩、消亡和复生的图谱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时段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和水域除1954~1976年呈增加外,其他时段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1954~1976年耕地以新生为主,新生速率为每年8.77%;1976~2000年耕地以扩张为主。湿地和草地以退缩为主。人类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导致沼泽湿地与草地退缩与消失,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生态界面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HJ-CCD为实验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地形复杂、类型多样的湖南省进行土地覆盖类型的自动提取.着重研究在大尺度上的土地覆被调查中应用HJA/B遥感影像和面向对象技术获取土地覆被信息的一整套技术方法.将多尺度分割、邻域推移分类法以及野外调查、专家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用野外采样点进行精度检验.湖南省土地覆被调查结果的总体精度84.99%,Kappa系数为82.79%.结果证明了以HJ-CCD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大尺度的土地覆被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下载郑州市2004、2009、2014、2019年遥感影像图,借助RS技术对遥感图进行解译,得到4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和Fragstat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郑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4—2019年,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减少,耕地斑块破碎化明显,优...  相似文献   

10.
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不断提升,呈现出大数据、海量化的趋势,为遥感数据的筛选工作带来了挑战。传统的遥感数据检索往往出现查询结果数据量大、重叠度高的问题,需要人工进一步挑选数据,效率低且准确度不高,因此如何从大量遥感影像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数据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区域覆盖数据集筛选算法,利用影像的有效范围将目标区域分割成互不重叠的碎块,根据影像包含的碎块数量、成像时间和云量等参数建立归一化数学计算模型,得到一个综合代价,根据代价的大小筛选出最优影像组合,将目标区域完全覆盖。通过Landsat8数据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并行计算提升了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把长江上游典型区———四川省彭州市的耕地土壤资源分为3类农业利用亚区 :平原亚区、丘陵台地亚区和山地深丘亚区,采用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估算该区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和土豆 5种作物的光温潜在产量,并根据各区的土壤属性,计算了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中心性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从城镇空间分布、城镇空间集聚性和城镇空间联系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不高,大中城市规模相差较小;鸡西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佳木斯市,但佳木斯的城市中心性强于鸡西;三江平原已经形成了以佳木斯和鸡西为中心的双核结构,但中心城市经济综合水平较弱,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但城市集聚性小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最后针对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水足迹这一视角为研究区域农业空间资源要素匹配提供了新思路。以天山北麓农产品主产区15个县市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可视化技术,测算差异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水足迹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7年区域内部水足迹指数不平衡且具有波动性,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宏观态势,东中西地区分异趋于弱化,且2017年普遍下降。农业布局现状可分为过密型、合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就水足迹指数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的匹配关系而言,发现沙湾县、乌苏市的水足迹-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外部不公平性最为突出。具体而言: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水足迹-灌溉用水量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昌吉市、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农产品水足迹与耕地资源匹配度较低;克拉玛依市区域水足迹-经济不平衡性较高;沙湾和奇台县农产品水足迹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匹配状况较差;乌苏和奇台县水足迹-农业技术不平衡性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县市水足迹与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黄家二岔流域为例,分析该区的景观格局,选取斑块大小、斑块破碎度、等高连通度、顺坡连通度和斑块相对位置指数5个指标对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再结合地形,将该流域分为阴坡和阳坡分别计算它们的景观格局,并分析它们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最后得到,黄家二岔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人工草地,其中阳坡以人工草地为主,其斑块较完整,等高连通度大,斑块排列顺序也利于保持水土;而阴坡以耕地为主,斑块完整,顺坡连通度大,斑块排列顺序不利于水土保持.因此阳坡景观格局利于保持水土,而阴坡景观格局利于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铜仁地区低山丘陵区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的变化规律,找到影响粘质稻田油菜免耕直播的限制性因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轻型简化油菜栽培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湖泊型流域在长江流域的面积占比超30%,其生态用地的变化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长江水系229个湖泊型流域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用地面积及其占比、改进的综合动态度、转移矩阵和空间运算等方法,分析近几十年长江水系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泊型流域生态用地变化呈现...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贵州省荔渡县境内。主要包括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小七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境内已经出现不同等级的水土流失现象。通过3s技术,选用2006年5m分辨率的SPOT遥感数据、1:1万地形图,运用GIS软件提取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遗产地境内水土流失现状的强度等级。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实施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租佃和典卖的形成与发展是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主要体现.元明清时期国家基于西南边疆的稳定而对其土地所有权关系予以法律调整,而西南少数民族则在其固有习惯法不能有效维护其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逐步主动移植汉族的所有权制度,二者互动的结果使西南少数民族土地所有权的变迁表现为国家主导下法律的主动移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南部大巴山地区的基岩、土壤、作物、泉水及地表水中含碘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本区环境中碘的分布很不均衡,变化较大,包括从极低碘到高碘的多种情况.本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均富碘,岩石的含碘量为 0.7~ 1.9mg/kg.在山坡坡度较缓的基性火成岩分布区的基岩、土壤、作物均富碘,一般为 1.4~ 0.9mg/kg.土壤的含碘量为 0.2~ 2.2mg/kg ;土豆的含碘量为 8~ 1 80 μg/kg.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大巴山区大多数地区的土壤和作物缺碘,特别是碳酸盐岩分布区以及高大山头上部的土壤和作物均缺碘.土壤和作物中含碘量与其分布区的基岩的岩性和含碘量以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本区克汀病的分布和发病率与环境中碘的含量和分布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