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揭示长期运动训练对大鼠血清微量元素代谢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法,观察大鼠血清Fe、Zn、Cu、Mg的动态变化.方法:对Wistar大鼠采用递增负荷训练五周,分别于实验开始、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以及实验结束第五周取血测定大鼠血清Fe、Zn、Cu、Mg含量.结果:长期递增负荷训练大鼠血清Fe、Zn、Cu 、Mg变化趋势各具特点;在结束后大鼠血清Fe、Zn、Cu、Mg总体趋势是呈现下降,与实验前相比血清Fe、Zn、Mg明显减少(P<0.05). 建议长期运动训练期间机体应及时补充Fe、Zn、Mg,尤其在递增负荷训练后两周后就应该加强Mg元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新疆部分运动员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动员头发中的Zn、Fe、Ca、Ni、Mn、Cu、Sr七种微量元素的测定、比较和分析,掌握优秀运动员头发中微量元素与一般运动员的差异以及微量元素与生理机能的关系,对运动营养、运动员选材和指导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观察5周的恒强旋转磁场干预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血象和骨髓象的影响。方法:2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和建模组(16只),建模组进行为期5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贫血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建模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运动组和运动磁疗组,两组大鼠均进行5周既定的运动方案,此外,运动磁疗组大鼠每天接受30 min0. 4T恒强旋转磁场干预,每周6次。测定建模结束时2组大鼠的血象指标,干预结束时大鼠的血象指标及骨髓象指标。结果:运动磁疗组大鼠的RBC和Hct显著的高于运动组大鼠(P<0. 05);运动组大鼠骨髓有核细胞粒红比显著高于运动磁疗组(P<0.05);对照组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显著高于运动组和运动磁疗组(P<0.01)。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的骨髓红系增生明显受到抑制,5周的恒强旋转磁场干预促进运动性贫血大鼠骨髓红系的增生,可以有效的改善运动性贫血大鼠的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寻营养补充对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红细胞锌卟啉以及血清铜蓝蛋白浓度的影响,本实验对运动性贫血运动员进行营养干预,并对干预前后的红细胞锌卟啉和血清铜蓝蛋白进行测定,观察营养干预对治疗运动性贫血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营养干预对缓解由于大强度的运动训练造成的血红蛋白低下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具有预防运动性贫血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营养干预显著降低了贫血运动员血清铜蓝蛋白浓度和红细胞锌卟啉浓度,表明本实验选用的营养补剂可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铁贮备,改善由于运动训练造成的铁代谢紊乱,对预防运动性缺铁性贫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动训练导致铁代谢紊乱是造成机体造血机能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导致运动组大鼠红细胞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运动性贫血状态,血清铁呈现降低趋势,血清铁蛋白显著降低,血清转铁蛋白显著升高,机体铁代谢呈现紊乱状态;营养干预后的运动 营养组红细胞指数、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显著高于运动组,而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显著低于运动组,说明营养补剂可以明显改善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铁代谢紊乱状况,并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的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6.
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二十多年的运动训练和血液学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总结了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得出运动负荷越大运动性低血色素出现的可能性越大、附有高撞击性运动如跑台运动和电动旋转鼓运动可能易于诱发运动性低血色素、Wistar大鼠可能比SD大鼠更易出现运动性低血色素特征的观点,从而为日后运动性贫血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防治运动员贫血,本文以少儿运动员302人为对象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302名少儿运动员贫血发生率、贫血临界率分别是12.3%和10.9%,总发生率为23.2%;贫血的发生与微量元素Fe、Cu、Zn缺乏存在密切关系;在加大运动量训练后,多数Hb水平下降,贫血发生率增加;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强化对策。本文配制的“营养蜜”对防治贫血,提高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对生长发育处于相对稳定的61名不同身高男性青年学生发中微量元素铁(Fe)、铜(Cu)、锌(Zn)和钙(Ca)进行检测,并比较了不同身高与上述微量元素间的相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身高与微量元素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有氧运动观察人工复制糖尿病大鼠肝脏微量元素代谢及肝细胞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方法: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即正常对照组(N)、糖尿病组(DM)、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MS).测定8周后实验大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肝脏组织微量元素含量,并观察肝细胞组织形态结构;结果:实验组大鼠肝脏微量元素Fe、Zn含量降低(P<0.01),Cu升高(P<0.01),Mn无变化.血清胰岛素升高(P<0.05),DMS组肝脏组织微量元素Fe、Cu降低,Zn含量升高.肝脏细胞结构表现:DM组肝细胞索排列轻度紊乱,肝小叶界限模糊不清,大部分肝窦消失,DMS组有少量脂肪变性;结论:在患糖尿病8周后,大鼠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降低,微量元素代谢受损,肝脏组织细胞结构破坏,有氧运动可缓解血糖升高,纠正微量元素代谢紊乱,能起到改善肝脏组织细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贫血运动员铁代谢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对于维持运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发生运动性贫血的运动员铁代谢状况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询发生运动性贫血时反映铁代谢状况的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运动员Hb、RBC、Hct和MCHC显著低于对照组;当运动性贫血发生时运动员血清铁浓度降低和铁蛋白浓度组、转铁蛋白升高,铁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与细胞凋亡时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有雷同之处,通过对疲劳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肝、肌细胞Ca2+浓度及DNA倍体分析,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后肌、肝细胞中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FCM检测肌、肝细胞实验组均出现凋亡峰;TUNEL染色显示,疲劳时肌、肝组织呈棕黄色的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各组织SOD活性12 d组显著下降P<0.01,MDA数量12 d组非常显著升高P<0.01;研究认为: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增多、SOD与MDA比值变化是决定细胞凋亡或坏死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与运动性疲劳同步发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因素均会导致疲劳.  相似文献   

12.
大强度训练对优秀散手运动员安静时血液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队队员在大强度训练前后安静状态下部分血液参数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血RBC、Hb降低,MCHC和MCH显著升高,而MCV和RDW无明显变化。经过一个月训练后,运动员溶血增加,老化红细胞增加,应注意早期预防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低氧暴露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效果,并从肾脏和血清EPO的变化探索低氧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健康大鼠在6周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后3周和6周递增负荷运动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后3周在常压低氧环境下(14.5%O<,2>)分别采用每天1hr、2hr和(1+1)hr三种暴露方式进行刺激,实验结束后测试各组大鼠Hb、RBC和Hct等红细胞参数及肾脏、血清EPO含量,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6周递增负荷运动后3周进行间歇低氧暴露的预防各组的与运动对照组比较,Hb均显著上升(P<0.05),而RBC和HCt除运动低氧暴露1hr预防组外,其它两组均显著增加(P<0.05);各组肾脏EPO显著性升高(p<0.05),而各组血清EPO虽有上升,但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1hr、2hr和(1+1)hr三种低氧暴露方式均使运动性贫血大鼠的Hb、RBC和Hct均显著高于常氧恢复组(P<0.05,P<0.01);低氧暴露各组运动性贫血大鼠肾脏、血清EPO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常氧恢复组(P<0.05).结论:间歇低氧暴露能加速机体红细胞的生成,有助于防治运动性贫血,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间歇低氧暴露提高肾脏和血清EPO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运动状态下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运动性疲劳后血液生化指标及细胞凋亡的研究,寻找评定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可行性指标,为促进恢复,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游泳训练后血淋巴细胞Ca2+浓度12d、18d组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血淋巴细胞18d组凋亡细胞比例最高,其次是6d组,P<0.01.6d、12d 组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18d组SOD活性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训练组MDA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12d组最高,18d组下降,各训练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a2+浓度升高是细胞发生凋亡的诱因, SOD/MDA比值变化可能是决定细胞发生凋亡还是坏死的关键,细胞凋亡是评定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蒙古药《红花十三味散》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结果表明此药含下列元素 :Zn、Fe、Cu、Mg、Ca、K、Na、Ti、P、Si,其中Fe、Ca、Mg含量较高。为探讨该药中金属元素与其药效的关系及准确检验此药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旨在运用扫描电镜和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观察大负荷训练后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和针灸对停训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形态学参数的促恢复作用.将4周大SD大鼠负荷训练后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停训组和针灸组.研究发现:停训组停训后7 d大鼠RBC、HGB和HCT值明显回升(P<0.01或P<0.05),RDW值明显降低(P<0.05),MCV、MCH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训后10 d大鼠RBC、HGB和HCT值进一步回升,MCV和RDW值进一步降低,HCT和RDW值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停训后15 d各项指标值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针灸组大鼠停训后7 dRBC、HGB和HCT值显著回升(均P<0.01),MCV、MCH和RDW值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表明:1)长期大负荷训练停训后大鼠运动性贫血日益改善.运动性贫血的改善与停训后畸形红细胞的减少负相关.2)针灸足三里穴具有明显的促进运动性贫血的改善,使停训大鼠红细胞形态较快地恢复正常,为运动性贫血的快速改善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运动能力关系十分密切.为了探寻营养补剂对运动性贫血运动员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影响的规律,本实验以低于WHO标准的运动员为运动性贫血受试对象,在运动训练期间给予抗运动性贫血铁复合制剂,以观察其对其运动员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导致机体铁贮备下降时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处于较高水平,且血清铁蛋白与转铁蛋白浓度呈高度负相关,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指标可以反映机体铁贮备状况;抗贫血铁复合制剂干预后的贫血各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上升,并显著降低了贫血运动员血清转铁蛋白浓度,说明抗贫血铁复合制剂可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铁贮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对递增大强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细胞内线粒体钙含量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运动组,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每组10只。观察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对运动大鼠体重等一般情况、跑台力竭时间和线粒体钙含量、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第三周末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疲劳相关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大鼠跑台力竭时间显著长于单纯运动组,P<0.01,P<0.05。运动+毛蕊花苷组大鼠跑台力竭时间长于运动+马蒂苷组,P<0.05。单纯运动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运动+毛蕊花苷组和运动+马蒂苷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显著低于单纯运动组,均P<0.01;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组,P<0.01,P<0.05。运动+毛蕊花苷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低于运动+马蒂苷组,P<0.01;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明显高于运动+马蒂苷组,P<0.05。结论:毛蕊花苷和马蒂苷可能通过提高递增大强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细胞肌浆网Ca2+-ATP酶活性,促进细胞内Ca2+转运,从而表现出较明显的抗运动性疲劳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作用。且毛蕊花苷的作用强于马蒂苷。  相似文献   

19.
红细胞锌卟啉、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是反映铁贮备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锌原卟啉含量和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血清铁呈高度相关,说明红细胞锌卟啉是反映缺铁性贫血的良好指标,而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含量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内和机体铁代谢状况;抗贫血铁制剂复合营养补剂的干预显著降低了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锌原卟啉和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含量,并通过对这些机体铁代谢状况指标的改善反映抗贫血铁制剂复合营养补剂对提高大鼠红细胞铁贮备和维持大鼠铁代谢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和补充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细胞因子和免疫器官系数的影响.方法:Ⅱ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分成12组进行实验,实验组进行有氧运动和白藜芦醇补充干预.结果:Ⅰ组大鼠循环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A组;Ⅰ组大鼠的脾脏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H组大鼠的脾脏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低于E组,M组大鼠的脾脏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低于Ⅰ组.L组大鼠的脾脏系数显著低于A组,D组大鼠的脾脏系数显著高于A组.结论:有氧运动及白藜芦醇补充能降低Ⅱ型糖尿病大鼠脾脏TNF-α和IL-6的浓度,延缓Ⅱ型糖尿病大鼠的免疫器官的萎缩,控制调节2型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低度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