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德国一位学者打过这么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新课程凸现教学的情境性,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  相似文献   

2.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  相似文献   

3.
施鲁燕 《成才之路》2012,(18):54-54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有位德国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痛快地玩、快乐地活动,他们就能很轻松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将  相似文献   

5.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  相似文献   

6.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袁莉娜 《考试周刊》2013,(96):67-67
<正>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车淑珍 《辅导员》2009,(20):49-49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要使教学情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德国的一位学者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咽下,但若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相似文献   

9.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让你吃下,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10.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可  相似文献   

11.
钱丽华 《考试周刊》2010,(35):178-179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及理念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关于教学情境的基本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说:"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略谈几点在历史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课堂是教与学的主战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有效课堂教学的要素(一)情境与问题德国一位学者曾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道理很显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若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笑纳。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导人情境的创设,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思”,从而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探索知识的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导人情境呢?  相似文献   

15.
张玲 《辅导员》2014,(18):61-61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这是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创设在学习中作用的一个精辟比喻。不错,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生活力和美感。这一比喻正好说明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呢?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相似文献   

17.
盛阳 《宁夏教育》2012,(7):99-99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笔者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他人的教学实例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几点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  相似文献   

19.
正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这是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创设在学习中作用的一个精辟比喻。不错,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生活力和美感。这一比喻正好说明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德国学者这样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则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