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是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但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狭隘的库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新要求,需要实现"从库区管理到流域治理"的战略转变.应从流域发展视角调整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的范围,探索构建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区;要设立三峡库区(流域)环境保护分支机构,逐步建立"五维一体"的多层次生态补偿体系;同时,要注意对各种政策的融合和创新,实现各部门、各区域的协同治理,并积极实施五大工程,为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75米实验性蓄水,标志着历经17年之久的三峡移民工作已全面进入后续阶段。在后移民时代,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新库区,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三峡库区自我"造血功能"和破解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难题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目前库区存在产业"空心化"、移民安置遗留问题、部分移民存在消极依赖思想等问题。要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增强库区造血功能;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使库区走上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加强职业教育,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打造和谐稳定的新库区。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仍然是库区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三峡库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想状况、转移障碍、后续发展等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对推动库区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库区生态涵养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何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提出共抓大保护、齐建绿长廊的战略对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市场手段吸纳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工业进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上下游共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促进该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概述,研究了红水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主体及内容,并提出基于民族特色开发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创新生态体育资源管理系统、利用宣传媒介推广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来强化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旨在弘扬广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化进程,库首和库腹地区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库尾地区则要“全面开花,整体优化”,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重构基于流域发展的大三峡库区,以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它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浪费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环境管理,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必然选择。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与技术管理共同影响的,综合生态经济、知识经济与绿色技术等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在保山绿色经济的发展实践中,针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发挥区域优势条件,制定了绿色农业、生态工业、绿色消费与服务业为主的绿色经济体系及发展措施,使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两个热点问题,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西部发展中,应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动发展模式,通过实行“生态购买”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购买的市场激励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制裁机制,实现区域制度与政策、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走市场化的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企业化、金融化等政策;通过实施生态购买工程,“以土地换环境”,使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购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道路;通过生态建设致富,最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世界遗产地为例,对“生态文明”战略机遇期我国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世界遗产地具有丰富的体育健身旅游资源,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为发展体育健身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但在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科学研究;制衡机制失衡;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此,课题组从实现我国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实现“生态文明”战略机遇期我国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的发展策略,即:构建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行政依法治理保障体系、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和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我国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河西走廊旅游、体育、生态效益协调融合,促进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体育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服务体验、资源禀赋、开发条件3个维度22个指标,并据此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开发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游客对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状况评价为“一般”等级,特色资源是河西走廊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优势,但在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创新设计、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和旅游企业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政策支持,发挥旅游走廊资源与区位优势,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研究从整合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创新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与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策略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遏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作用,建设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相关税种配套措施为辅助的生态税收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当地民众等相关利益者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决策集合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博弈有关,开发的核心是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开发企业因受到当地民众的社会监督而增加自己的成本,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成本则降低,最终推动企业对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实行生态开发.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道德约束和监督机制,以实现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意义重大.针对我国生态实际,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路径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投入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强化生态道德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振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作为理论指导,强调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其实践进程中,存在如环保理念淡薄、资金支持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要增强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的环保理念,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体制,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整合统筹资源,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先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育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可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环保的资源观和消费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等途径把文化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对丹东地区开展生态体育旅游进行分析探讨,认为丹东地区在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方面具有资源、经济、时间和政策扶持的优势,但也存在生态旅游发展不平衡、没有专业团队和自有品牌等方面的缺陷。因此提出科学制定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强化旅游管理,健全法制体系;突出品牌效应、制定科学市场营销体系等方面对策,以促进丹东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南海海域的掠夺式开发,致使海域污染事故频发,海洋生态遭受破坏,南海海域生态修复刻不容缓.生态修复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海域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因此,应当构建海域污染行为人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国家作为南海海域的所有权人,在一定情况下承担补充责任的机制.同时国家应该创设条件将受益的投资人、保险公司也纳入到南海海域的生态修复责任主体中,实现南海海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