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0余年记者生涯中,我亲身实践了600余次暗访,没有一次因为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而引起诉讼,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记者被打的恶性事件,虽然有10余次遇险,但都化险为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笔者在暗访中对"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选择新闻系,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从小就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期待;不过对于我来说,或许巧合多于愿景.彼时我对这个行业还没有深入的了解,懵懵懂懂撞进了新闻系;但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还是喜欢上了新闻. 我曾在校媒网站做记者,也曾在四家性质不同风格各异的报纸实习过.2013年,我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实习,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到监督和调查报道中去.  相似文献   

3.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4.
做好本职工作,守住自己的本真,做个好记者。我2010年进入半岛都市报后就在热线部工作,一直希望能做出"大新闻",但是政府重大决策的报道一般轮不到热线部,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事件也鲜有热线部的声音,想做揭黑惩恶  相似文献   

5.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李幺傻(笔名)《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作者,暗访过职业乞丐、妓女部落、血奴、代孕妈妈、地下钱庄等几十个黑暗部落,被网民封为"最神秘的暗访记者".不见天日,却乐在其中记者:您作为暗访记者,不可避免会遭受人身攻击、法律纠纷或各方面的压力,您遇到过怎样的情形?李幺傻:我在《暗访十年》中写到很多自己当初暗访时面临的危险境地.暗访小偷群落一个月后,被小偷在大街上撵打;暗访假烟团伙时,被对方跟踪;暗访酒托团伙时,被堵在卫生间搜身;暗访假钞团伙后,连续一个月接到威胁电话;有时候还接到电话说,从美国邮寄的高档商品到了,让我去领,对方已经付钱了,如果我贪图小便宜,一定会自投罗网.  相似文献   

7.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8.
“暗访”这两个字,总会和揭露社会阴暗面联系起来,常和曝光、民生、不公正、暴力执法等词相连,多见于都市类报纸和网络等新媒体.因为暗访的事件和话题较敏感,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往往备受受众关注.如今,有许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会设立热线部门,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但是,在党报这一传统媒体体系中,多年持续做热线新闻报道的报纸并不多见.党报的定位决定了其主要承担为党政机关及其相关部门提供舆论支持的功能,主要任务是做好舆论宣传服务,相较于其他都市报纸和新媒体,在热线暗访、曝光尖锐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方面的尺度不大,频率也相对较少.下面以笔者在党报热线新闻中做暗访的经历谈谈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0.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1.
彭彬 《中国记者》2012,(5):58-59
如何保障在“家门口”的暗访不出闪失和差错,记者怎样才能安全地行使舆论监督权?作为一名在地市电视台从事监督类报道十余年的地方媒体人,笔者认为暗访记者需要具备三种“保护”能力,即保选题、保团队,保搭档. 学会孤军奋战,精心保护选题 对记者而言,成功完成暗访报道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学会精心保护选题.  相似文献   

12.
谭榷 《新闻记者》2002,(6):30-31
为文持论须有分寸 ,一图痛快往往会走向另一端 ,此所谓“过犹不及”也。读《新闻记者》今年第4期季为民的《质疑“亲历盗墓”》一文 (下简称“季文”) ,我就有这样的感觉。现将陋见陈述如下。去年央视记者以暗访的方式摄录了盗墓者的一次盗墓过程 ,并把它作了报道。当时的反应是一片赞许声。季为民先生为此撰文 ,引用许多具体的法律条文 ,从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论证 ,认为这个记者的“亲历盗墓”已经构成了犯罪。我以为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 ,季文的问题在于抹杀了盗墓者的盗墓行为与记者暗访的客观区别 ,也就是说 ,没有将两者的动机…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新闻传媒批评报道的声音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批评报道中相当一部分是记者们“暗访”而得。有些新闻传媒,干脆开出了“暗访”的专栏。暗访腐败官员,暗访三陪小姐,乃至于暗  相似文献   

14.
张清华 《新闻知识》2003,(10):24-25
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以体验、暗访等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报道,如有的报纸开辟的“记者换岗”、“记者体验”、“记者打工”、“记者暗访”等栏目,有不少记者“客串”当起了  相似文献   

15.
张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22-23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开放程度逐渐加大、人们交际范围越来越广的今天,生存需要早已被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情感的热切渴望。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9月,南阳晚报社领导大胆作出决定:继“24小时新闻热线”之后,再开通一条“情感热线”,锁定恋爱、婚姻、家庭。同时决定由我做女主持人,专刊部几名男同志轮流做男主持。 9月25日,我们在报纸上发了一则小启,将热线值班时间定于每周一、三14:30至17:30。但一连好几个星期过去了,一个电话也没有。有人说,报社办这种热线根本不行,你们编辑记者是干新闻的,不…  相似文献   

16.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17.
雯文 《中国记者》2012,(9):58-59
"所有的画面一直在抖" 刚刚毕业的丹,在一家电视台法制节目做调查记者."那是我第一次偷拍,心情紧张极了."谈起第一次暗访经历,丹记忆犹新. "我们接到举报电话,有一家药店违规卖生活用品,还可以刷医保卡.领导派我去做暗访,我用的是手表偷拍机." "我当时心里非常紧张,却要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和别人说着话,然后举起手腕,将架上的生活用品拍摄下来."丹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暗访任务.  相似文献   

18.
近来记者暗访有点热。有的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社会的严重阴暗面,确实是冒风险做了好事,《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偷拍实录》,记录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暗访那些违法犯罪行径的过程,读了令人感动。 但是暗访并不是百无禁忌的,不是什么地方什么事都可以给记者去暗访的。最近看到有家报纸登了一组报道记录记者暗访发廊卖淫、舞厅吸毒等“发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挖掘一个好选题,你做过哪些努力?我去巴西贫民窟采访过毒贩;在反政府游击队的丛林营地里过过夜;带着隐形摄像头暗访过枪支黑市;流连于殡仪馆和墓地,只为寻找一具即将下葬的人的尸体。有的时候,我还需要招募线人,这可不是美剧反恐片主角才有的戏目。为了隐藏身份,我扮演过老师、地质学家、商人。这时候,你或许会断言:这是一个深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记者。但是,实际地讲,我最满意的不少报道,却是在路边“捡”到的。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